由佛入儒的心理学思想路径浅谈
摘要:熊十力早期研究佛教心理学,他采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对佛家唯识学进行诠释,首次提出阿赖耶识及所含藏种子相"-3于精神分析学所说的潜意识。不过他认为佛家的阿赖耶识有宗教神我观念,而儒家的本心更能够洞彻心源。在对佛家唯识论的22理学思想扬弃和抛却后,熊十力回归到儒家心学体系中构建其哲学心理学。熊氏心理学思想虽然在中国现代心理学史上没有什么地位,不过放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来看,也会绽放出与众不同的心理学思维火花。 关键词:熊十力;心理学;唯识学;心学心理学
自创立之日起,就产生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两种研究取向。在西方,随着人文精神的复兴,至五六十年代产生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文心理学逐渐形成了燎原之势。而在西学东渐的潮流中,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先驱蔡元培、陈大齐,以及太虚、梁漱溟、熊十力等人都在积极地吸纳西方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使其本土化、民族化,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思想借此得以传承和发扬。陈大齐20年代后期转向了唯识因明学的研究;太虚先后发表了《行为学与心理学》、《再论行为学与心理学》、《论侯尔特意识学与佛学》等以回应西方行主为义心理学派的挑战;梁漱溟是现代新儒家的代表,其晚年撰写的《人心与人生》就是一部立足于儒学立场来谈心理学问题的着作;与梁漱溟同为儒家新心学创始人的熊十力,其着作《新唯识论》、《十力语要》、《十力语要初续》等多处涉及到心理学,晚年着作《明心篇》 其实即名为哲学的心理学。需要交代的是,目前太虚、梁漱溟的心理学思想都有人作出研究,尤其是近年来有关梁漱溟的研究成果是很丰富的。熊十力的心理学思想虽然在中国现代心理学史上没有什么地位,但是在当时那个时代有着特殊的思想内涵,即使现在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l 精神分析学诠解下的佛家唯识学近现代以来,随着西方心理学在中国的传播,沉寂已久的唯识学,碰到了复兴的大好机遇。因为唯识学拥有细密的心理现象分析,与西方心理学最为接近,被一批教界、学界人士选为传统文化中最堪以回应西方文化挑战的法宝。最早把西方心理学与佛家唯识学进行比较研究的是梁启超,他在1923年为中华心理学会作《佛教心理学浅测》讲演时说:严格的说,现代欧美所谓心理学和佛教所讲心识之相范围广狭既不同,剖析精粗亦迥别,当然不能混为一谈,但就学问大概的分类说,说心识之相的学问认为心理学,并无过咎。?梁漱溟的心理学研究与唯识学也有莫大的关联,早年就作《唯识述义》,其着《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人心与人生》多处涉及唯识学。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引入到唯识学研究上来的是太虚,太虚就曾作《梦》,说:梦既不是前五识,也不是末那及阿赖耶两识,乃是第六意识在睡眠时的心心所相应活动,这种活动就是梦。熊十力用精神分析心理学来诠释唯识学是建立在前人和同时代人基础之上的,并加以发挥,首次提出阿赖耶识及所含藏种子相当于精神分析学上的潜意识。他先把阿赖耶识与潜意识作了对比,在《十力语要》答谢石麟中说:佛家初说赖耶,不过表明习气沈隐而为一团潜势,实为晚近心理学家言潜意识者导其先河。此就心理学之观点而言,极有价值。可见,熊十力很推崇阿赖耶识说在心理学上的地位和价值,认为阿赖耶识相似于潜意识,潜意识与阿赖耶识一样,是人们过去经验的一个大仓库。潜意识概念作为精神分析的核心部分,是弗洛伊德的理论基础,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纲要》中把意识分为三个层次,即潜意识、前意识、意识。荣格又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集体无意识、个体无意识、意识。荣格与弗洛伊德不同的是,他有东方修道的体验,尹立认为:荣格提出 了他的集体无意识学说,而这一学说从其内容看,很自然应该与东方禅定中观察到的意识现象和结构更加接近,这也是人们一提起集体无意识就要联想到阿赖耶识的根本原因。H。熊十力认为第八识阿赖耶识类于弗洛伊德潜意识的说法是否正确呢?
而现在一般学者认为阿赖耶识相当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那么弗洛伊德的潜意识(无意识)与荣格的个人无意识可能只相当于唯识学的第七识末那识了。李兴武、丁炳麟就说:对末那识的简单描述,人们不难发现它与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和荣格的个人无意识的相同之处。不管怎么说,熊十力提出的观点为后来的研究者们开辟了一条新路。
熊十力还把阿赖耶识所含藏的种子与潜在的下意识(潜意识)作了沟通。在《十力语要初续》
赖耶与下意识中,专门讨论了两者的关系,他不仅认为阿赖耶识类似于下意识,还把种子与潜伏的下意识作了比较。他说:大乘此等思想实由深切反观到心理学上所谓下意识,其中伏藏无量潜势力,因此谈习气而构成宇宙论中之种子说。吾人如将习气与种子等意义活讲,以之应用于心理学,亦可说为伏藏于下意识中种种被压抑的欲望等潜势力常待机腾跃者。∞1阿赖耶识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能藏是针对阿赖耶识的主体性而言,能够含摄一切种子,相当于所有经验意识的一个大仓库;所藏是针对阿赖耶识的客体性而言,为无量的潜势力即种子,而潜隐的种子大约相当于佛洛伊德说的潜伏的下意识;执藏是阿赖耶识被第七识执着为我的意思,后来熊十力之所以否定唯识学心灵深层的神秘性就在于此,因为阿赖耶识有神我 的涵义。
2佛儒心理学思想之间的抉择熊十力对佛家唯识论的心理学思想是进行扬弃和抛却的,他认为佛家唯识学与心理学虽然颇有相似处,但简非全同。究其原因,他认为佛家唯识学虽然涉及到心理学上的下意识,但有宗教神我观念和信仰成分,说:余窃谓大有诸师说第八赖耶识,实有见于下意识。独惜其宗教和唯心哲学之信仰太重,毕竟是从有神论的观点来成立神我,而不是从心理学的观点来说明下意识现象也。_刊可见,熊十力把唯识学与心理学进行对比研究时,反对佛家唯识学在心理层面过于重视信仰的因素。
张耀翔在《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史略》中指出,以来发生过心灵心理学的论战。陈大齐着《辟灵学》、《迷信与心理》,其用意就在于破斥中国民间设坛扶乩、降神等迷信心理现象。
熊十力认为儒家心理学避免了佛家心理学的宗教神我观念,儒家的本心更能洞彻心源。他说:余按佛在世时,盖已分别意识为自觉的与不自觉的之两方面。大概佛氏修静定,已反观到下意识现象。在大乘经论中谈赖耶识处,颇可搜得此类材料。此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佛氏宗教信念笃厚,毕竟信有神我斡运乎自身之中。佛氏有教外别传,即禅宗一派。其所谓主公,实与神我无大异。惟阳明讲良知,特教学人从知是知非、知善知恶处认识本心,不失孔门规矩。旧1在熊氏哲学理念里,儒家心理层面的本心是超开来说的,具有直透本体的形而
上的高度;而佛家唯识学的阿赖耶识只是潜伏在海平面下的冰山,终究不是心体。熊十力反对佛家唯识学在心理层面过于重视宗教信仰的因素,这为他转向儒家心学的研究埋下了伏笔。
熊十力在《十力语要》里的一段话最能体现他心理学思想由佛入儒转变的心路历程。他说:印度唯识论师谈心所,亦以诸惑之力用为最胜。诸惑皆属行,释迦最初说十二缘生,无明实为导首,无明为缘,而有行,行为缘,而有识,此与行主知从之义颇相合。盖诸惑皆缘形而起,感物而动,佛家修观,首察及此。故与科学家谈心作用而依据生理,以施质测者,乃不谋而合也。阳明谈良知,则非依据生理以言心,乃克就吾人与天地万物同体处说心,所谓本心是也??此心乃科学所不容涉及者也。自此心而言,则知主行从,确无疑义。一J知行范畴是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一对基本范畴,经过潘菽、高觉敷等老一辈心理学家以及燕国材、杨鑫辉等人的研究,确定了多对心理学思想范畴。其中知行范畴中的知一般指感知,行一般指行动。熊十力把原始佛教十二缘起的行与中国古代知行观联系起来了,认为佛家讲行主知从,知凭借行
(形、物),这就相似于生理心理学上说的心理依据生理(神经系统)。不过,熊十力对佛家唯识学的心理学思想并不赞同,作为儒家新心学的代表,他推崇阳明心学的知行观,认为知主行从,知主行从的知也就是哲学心理学所说的本心。李绍昆在《中国的心理学界》绪论中就提出从心学到心理学,并认为王阳明的良知本体同詹姆斯的意识论十分相似。不过,詹姆斯的心理学是西方的哲学心理学,而熊氏心理学是中国的哲学心理学,其思想渊源就是儒家孔孟、陆王一系的心学。 3 儒家心学基础上哲学心理学的构建熊十力构建中国哲学心理学的设想在其晚年着作《明心篇》中,他在《明心篇》开篇就提出:余尝欲为《哲学的心理学》一书,因脑病,不堪为繁赜渊奥之思,终作罢论。?1熊十力认为哲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仁心,研究方法是默而识之,说:哲学的心理学,其进修以默识法为主,亦辅之以思维术。默识法者,反求吾内部生活中,而体认夫炯然恒有主在,恻然时有感来。有感而无所系,有主而不可违,此非吾所固有之仁心欤?¨2J默而识之源于《论语述而》篇,熊氏明显借鉴了原始儒学天人合一的体悟方式。而他认为西方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只是局限在人心,研究方法仅是测验,说:科学的心理学,其研究的对象自是人类的心,而实际上,则人类的高级心灵为彼等之测验所不及。¨到这个高级心灵是什么呢?也就是仁心。熊十力默识仁心的心理体悟方式也正是基于传统儒家哲学基础之上提出来的,故而他名为哲学的心理学。
熊十力为了构建其哲学的心理学,在心理层面引出心学的本心概念,这要从儒家心学的道统说起了,在他看来孔孟、陆王是一脉相承的。他说:
孔子之存仁,孟子、阳明之致良知,名异而实同,皆是彻悟自性,乃返己而存仁。熊十力说的仁心是他参究孔子而后反诸内心、默识而得来的。关于孟子、陆王心学,牟宗三概括《新唯识论》
融摄孟子、陆王与《易经》而为一,以《易经》阴扩孟子,复以孟子陆王心学收摄《易经》,直探造化之体,露无我无人之法体引。实际上,熊十力关于心体的见体之路,最直接的来源是王阳明,学界一般称熊氏哲学为新心学不是没有道理的。丁为祥认为:如果比较熊十力与王阳明的本体论与修养功夫论,那么,也可以说二者是基本一致的,因为熊十力所坚持的反求实证的见体之路,实际上也就是王阳明由道德实践而证得真体的知行合一之路。
人们之所以将熊十力哲学视为新陆王心学,也主要是从这一点立说的。¨6J熊十力晚年虽然没有完成《哲学的心理学》的撰写,但是哲学心理学的基本构架也就是他在《新唯识论》、《体用论》等着作中所讲的体用不二、翕辟成变说。这在《明心篇》序中也作了进一步交代和讨论,他说:首申三大义:一日宇宙实体具有复杂性,非单纯性;二日体用不二;三日心物不可分割。此三原理原本《大易》,今兹阐明心理,根据在斯。Ⅲ1最后总结说:总之,篇上种种义,如哲学上之体用义,是为儒家心理学之所依据。引体用是中国哲学的一对古老的范畴,体用关系在熊氏看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体指本体,用指本体的功能和作用,本体的发用流行由宇宙翕辟心物论的构架作支撑,含摄了人生的道德实践方式,通过反求本心的心理省察层层展开。谢永鑫、王炯华就说熊十力以体用不二为宗旨,建立了本体论;以翕辟成变说明心的现象和物的现象,建立了宇宙论;以本心和习心的区别开出了道德界。熊氏认为本心即是本体,见心即是见体,以明心见性的方式使本体界、现象界、道德界打成一片。熊氏哲学是从易学形而上的本体下贯到形而下来,翕则成物、辟则成心,开出心物两面,这是顺的路向;反的路向就是要体察心灵,反诸本心、格除习心,从道德实践人手以上达形而上之体。其实,这两条路向如他所说是一不是二的,无有差别。反应在心理层次,总离不开哲学本心二字。熊氏构建哲学心理学的设想,虽然在中国现代心理学史没有留下足够的印记,不过在民族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对话中还是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l梁启超.佛教心理学浅测.见:饮冰室文集点校(第五集).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2996. 2太虚.梦.见:太虚大师全书(第13篇,43册).797. 3 9 熊十力.十力语要.中华书局,1996:51,306.
4尹立.精神分析与佛学的比较研究.巴蜀书社,2003:48.
5李兴武,丁炳麟.佛学唯识论与精神分析学.长白论丛,1997,(4). 6熊十力.十力语要初续.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239. 7 8 14熊十力.存斋随笔.见:体用论.中华书局,1994: 641,664,700.
10李绍岜.中国的心理学界.商务印书馆,2007:159.
11 12 13 17 18 熊十力.明心篇.见:体用论.中华书局,1994:165,221,221,161,164. 15牟宗三.袁宏禹与熊十力先生.见:郭齐勇,着.熊十力思想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53. 16丁为祥.熊十力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202.
19谢永鑫,王炯华.熊十力心学思想论略.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本教师职称论文职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