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习作,轻松生活
作文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学难点。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指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日常的作文指导课中,我们应充分体现新课程的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重现生活、畅谈生活、感悟生活、表达生活,使课堂如同磁石一般富有吸引力,成为学生流年忘返的殿堂。
一.激发兴趣调起写作的欲望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习作教学若想激活孩子们的创作欲望,教者必须始终保持一颗纯真的童心,用“童真”“童趣”去拨动他们心里诗的琴弦,激发他们写作的热情。比如:在“她感动了我”的习作教学中,上课伊始,我便这样引入:同学们,在我们的周围,一定有许多感动你的人和事,你愿意讲出来和大家分享吗?此时,教室里一片沉寂,同学们个个紧锁眉头,表现出一片很痛苦的神情。于是,我便立刻打破了这种僵局。那我先送几句话给大家。感动是什么?感动是在我饥肠辘辘时,妈妈为我端来一碗喷香的饭菜;感动是在我生病时,好朋友为我送来一本工整的笔记和一句亲切的问候;感动是在我生病住院期间,妈妈整日整夜的守护在我的身旁,为我讲《喜羊羊和灰太狼》的故事、、、、、、接着我便顺势让学生用感动是________,来练习说话。在我的指导下,学生记忆的闸门一下子就打开了,学生纷纷举起小手,倾吐各自内心的感动。有的说,感动是在我忘了带笔时,同桌爽快的给了我一支笔;有的说,感动是爸爸妈妈天没亮就起来为我做早餐;感动是在我灰心丧气时,老师向我投来赞许的目光、、、、、、一时间,课堂上热闹非凡,学生注意力集中,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来,为写作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无拘无束拓宽表达的空间
“言为心声”,新声的表达是他们发自内心的“倾吐 ”,是快乐地,自由地品尝着生
活的酸甜苦辣,有喜悦,有成功,有感动,有悲伤,也有愤怒、、、、、这时让他们自由表达,不拘形式,不限内容。让学生在急于倾泄心情的时候表达,学生
就会说真话,抒真情,学生动笔行文就不再是沉重的负担和苦恼,而是一种自我宣泄的快乐和轻松,是一种情感喷发的畅快和平衡。如:有一次早自习,我和一位家长交流后迟到了几分钟进教室,刚走到教室后门,发现教室里成了农贸市场,有的爬到了桌子上跳,有的你追我打,有的在方位上扭起了屁股、、、、、、见我来了,他们就像老鼠见了猫一样,四处逃窜,赶快回到座位上假装读书。此时,我火冒三丈,冲上讲台,把书扔到了地上,用教鞭在桌子上使劲敲打几下,臭骂了他们一顿后叫他们静息、好好反省。过了大概十分钟,我的气已快消了,同学们似乎已平静了许多,这时我用温和的语气说道:“今天确实是你们做得不对,让老师很生气,你们觉得后悔吗?”这时很多同学都红着脸,低下了头,一副很愧疚的样子。接着,我就叫同学们把刚才老师生气时的神态、语言、动作以及同学们的表现写一写。同学们似乎想一吐为快,迅速拿起笔埋头写道:在神不知鬼不觉当中老师就进来了,看到她那副凶神恶煞的样子,我知道一场暴风雨就要来临,我茫然不知所措、、、、、、还有同学这样写道:老师一进教室,我们就像老鼠见了猫一样,怕得我魂不守身,我恨不得教室里马上能有一个地洞,我真想从那里钻出去、、、、、、学生通过真切感受后自由表达,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当时的真实感受。巴金说过:“打动人心的是真情而并非词藻,激起学生心中的情,才能使学生的表达更有层次,有深度。”
三.联系生活开启智慧的大门
叶圣陶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哗哗的流个不歇。”社会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作文素材,是学生习作的一个大“课堂”,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精彩的一幅画,动人的一首歌。因此,我们经常带学生去接触生活、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让学生亲自经历观察、分析周围的事物,直接获取反应社会风貌、人情风俗的材料。如:在一次环境调查的综合性学习中,我把学生分成几个组带出校外,让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把城乡综合治理取得的成绩和目前存在哪些问题以及该如何整改。回来后,同学们分组写了调查报告,这次写作他们不像以往那样下不了笔,反而感到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在短短的时间内,他们就顺利地完成了这次任务,效果较好。由此可见,学生亲身去感受体验了,他们的表达就会如泉水喷涌而出。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丰富了知识,又掌握了写作的技巧。
在快乐中写作,在写作中享受快乐,这是新课标所要求的,也是我们在教学中所追求的。在这一学年中,我采用这样的办法进行教学,学习远离了习作的烦恼。所以,让我们快乐习作,轻松生活,是习作教学中永远不变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