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游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如何改善农村环境面貌

如何改善农村环境面貌

来源:尔游网


如何改善农村的环境面貌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污染问题日渐突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面临巨大挑战。通过对我镇农村环境保护的现状、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途径及目前我们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一些主要做法进行调查了解,我认为,要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现状,不仅需要和部门的大力投入,更需采取积极措施,培养和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增强广大农村群众保护环境的主动性,这样才能有效地改变农村的环境面貌。

一、农村环境的现状

近年来,我镇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采取了植树造林、小流域治理、水库除险加固、人居环境整治、卫生改厕、大气污染防治、退耕还林工程、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和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等一系列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加大了生态环境建设力度,使全镇农村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改善。但由于历史原因,我镇农村环境状况仍面临严峻形势:大部分农村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和农业面源污染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破坏和面源污染的范围仍在在扩大,程度在加剧。突出表现在:辖区重要水库、坑塘日趋萎缩,水塘堰坝沉年污染,林木植被遭到破坏,生态功能减退,抵御干旱、洪涝灾害的能力有所降低;农药、化肥和农用薄膜的大量不合理使用,导致土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加剧;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生活垃圾、畜禽粪便就近堆放或倾倒,影响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改善,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短期内无法得到根本扭转。

二、成因分析

一是思想认识缺乏,追求质量不高。分析农村环境污染的根源,大多因当地村民缺乏环境保护意识造成的人为污染。长期以来,环境保护的重点大都放在了城市及工业集聚地,

忽视了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的环保问题。农民很难接受到环保知识、、法律、法规的学习教育,对环保常识知道不多,了解甚少。农村在建房屋、实施农业生产等过程中,忽视环保,乱砍滥伐,致使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破坏。有的地方,存在垃圾遍地、化肥及农药不合理使用,废弃农膜随意抛扔等现象,造成了土壤、水体污染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发展,农民生活,农村环境及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二是原始农耕意识浓,转变速度慢。在农村普遍存在的污染中,主要的污染源仅有三种:一是畜禽养殖粪便污染。我镇是畜牧养殖的大镇,但农村规模化养殖场、重点养殖大户数量有限,大量的的养殖为家庭粗放型养殖,在发展过程中投入不够,存在“重养殖、轻防治”的现象,环境管理水平普遍偏低。大多数农户的畜禽粪草随意露天堆放,畜禽粪便的堆放场地大多没有经过防渗处理,有的直接排放到河流库塘水体中,对周围环境的水体、土壤、空气和农作物造成污染。二是粗放型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发展农业生产,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物质在农业生产中的不科学使用和废弃农膜在生产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比较突出。

三是城乡差距明显,历史责任凸显。生活污水和废弃物的污染。由于农村点多面广,环保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生活污水、垃圾的收集和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缺乏,包括集镇所在村庄在内的广大农村,环境卫生很差,生活污水任意排放,生活垃圾、畜禽粪便、作物秸杆及其它废弃物在村中路旁随意堆放或倾倒的现象十分普遍,“垃圾靠吹,污水靠晒”的现象还十分突出。这些污水和垃圾基本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到周围的环境中,造成污染危害。部分村庄还存在着人畜混居的问题,畜禽圈舍与人居房屋混杂交错、卫生厕所覆盖率偏低,环境卫生条件差,影响着农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

三、未来我镇改善环境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注重宣传引导,改变群众观念。一是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大对人居环境改善重大意义的宣传,引导广大居民和群众充分认识到人居环境如何不仅仅是行为,更是全民参与和爱护的结果。二是要深入到学校、社区,组织开展各种公益活动,倡导保护人居环境光荣、损毁人居环境可耻的道德风尚,树立关注人文环境就是关注生命的理念,从而营造浓厚的氛围,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关注和改善人居环境。三是及时宣传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积极引导党员群众投身到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中来,亲力亲为,带头开展整治工作。对脏、乱、差的单位要公开曝光,强化监督,让党员群众在村容村貌整治工作中不断提高个人素质,加快实现农村环境面貌和精神面貌的整体改善。

(二)加强集镇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一是以集镇所在地为中心,吸纳合并周边行政村,规划建设中心社区,不断完善中心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绿化、环卫保洁、给水排水等方面的功能配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强化中心社区综合承载能力,吸纳更多农民向城镇集聚,让全镇百姓享受舒适的高品质生活。二是在辐射能力强的村规划建设社区,积极完善基础配套设施,社区里的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完备。注重社区建设与服务结合,每个社区都规划实施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就业指导、养老服务、医疗卫生、社会治安、文体活动等社区管理服务一体化建设,着力构建文明和谐社区。

(三)搞好乡村美化、净化,改善农村居住环境。一是着力建设村组公路,加大以水库除险加固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建设力度,持续改善我镇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二是切实做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强化美丽乡村建设。以实现“三无一规范一眼净”为工作目标,全面整治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搞好乡村美化、净化、亮化工作。三是强化环卫力量,组建环卫队伍,建立保洁长效机制,以配套设施的逐步完善保障农村环境的长效整洁。

(四)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新型农业。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以特色产业为主线,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新型农业。一是进一步推动土地流转,加快适度规模经营。注重服务,不断扩大土地流转规模,持续提升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提高转移剩余劳动力能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二是发展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不断。扶持创立家庭农场;规范建立了农业专业合作社;大力扶持各种种养大户。三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逐步壮大农业产业化集群。因地制宜,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建立农业品牌和示范农业产业基地;积极对接牧业产业集聚区建设,建有畜禽养殖基地,逐步壮大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放大带动效应,彰显经济社会效益。四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逐步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稳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积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维护农村生态;挖掘资源,发展休闲观光、乡村游,有计划、分步骤地建成以有机农业、观光风情游、游乐园、农业科技观光展览等为产业和服务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园。

要改善农村环境现状,不仅需要和部门的大力投入,改善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农民的环保意识,增强广大农村群众保护环境的主动性,消除人为污染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和破坏。

总之,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是一项刻不容缓、复杂的、长期的艰巨任务,任重而道远。唯有全社会全方位协调与合作,齐心协力,建立健全提高农民环境意识的长效机制,才能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的环境意识,才能建设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