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能效分析报告提纲
一、自查依据 二、自查内容及分工 三、自查汇总 (一)企业基本情况。
1、企业概况。名称、性质、地址、邮编、法人代表、项目联系人及联系方式,企业运营总体情况。
2、企业能源管理概况。企业能源管理现状,介绍企业能效对标工作情况;企业能源管理机构及制度,介绍工作机制的建立、节能管理体系的建立、能源统计和计量体系的建立、节能措施落实和执行情况等。
3、企业主要生产工艺概况。工业流程图,工艺流程说明,工艺能源消耗情况。
(二)能源消耗及能效分析
1、企业能源消费种类、来源及消费量分析。 ……
表1 能源消费结构
能源名称 计量单位 实物量 原煤 电力 柴油 汽油 … 新水 吨 万千瓦时 吨 吨 立方米 参考折标系数 0.7143吨标准煤/吨 1.4571吨标准煤/吨 1.4714吨标准煤/吨 / 实测 折标 系数 折标准煤量 (吨标煤) 1.229吨标准煤/万千瓦时 综合能源消费合计(综合能耗)tce 2、主要工序的能源利用状况分析 ……
表2 主要工序能源消费结构
主要工序 能源名称 计量单位 实物量 原煤 电力 柴油 汽油 … 新水 吨 万千瓦时 吨 吨 立方米 参考折标系数 0.7143吨标准煤/吨 1.4571吨标准煤/吨 1.4714吨标准煤/吨 / 实测 折标准煤量 折标 (吨标煤) 系数 1.229吨标准煤/万千瓦 综合能源消费合计(综合能耗)tce 3、年度能效指标完成情况
年度 2013年 2014年 增减(±%) 综合煤耗(kgce/t) 综合电耗(kWh/t) 余热发电量(kWh/t) 4、能效水平分析。单位产品(产值)综合能耗、可比能耗、主要工序(工艺)单耗的分析计算,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和主要工序(工艺)单耗指标与国内外先进水平对比分析等。
项目 单位产品能耗 主要工序(工艺)单耗 余热发电量 企业值 国家/行业限额值 国家/行业先进值 达标情况 5、能源流向图
参照JJF 1356— 2012《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审查规范》图B.1 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流向图(参考件)
自来水 用能单位 用能单元 (压缩空气站) 次级用能单位3 主要用能设备2 电能 用能单位 变电站 次级用能单位2 主要用能设备1 用能单元 (蒸汽站) 原煤 用能单位 原煤站房 次级用能单位1 用能单元(系统1) 图例说明: 1、 原煤流向 2、 电能流向 3、 自来水流向 4、 蒸汽流向 5、 压缩空气流向 编制: 审核: 批准: 日期: 次级用能单位4 其他 基建 外供
(三)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情况
1、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分级、分类配备率结果
能源计量分级、分类 能源 名称 进出用能单位 应配 数量 (台) 实配 数 (台) 要求配备率% 实际 配备率% 应配 数量 (台) 进出主要次级 用能单位 结论 实配 数 (台) 要求配备率% 实际 配备率% 结论 应配 数量 (台) 主要用能设备 实配 数 (台) 要求配备率% 实际 配备率% 结论 原煤 电力 柴油 汽油 … 新水 合计 2、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情况自查表
分序级 号 计量器具名称 型号规格 准确度等级 测量范围 生产厂家 出厂编号 用能单位管理编号 安装使用地点 状态检定周(合格期/校/准用/准间隔 停用) 进1 出 2 用能3 单位 … 进1 出主要2 次级3 用能单… 位 主1 要2 用能3 设备 … 是否有 准确通讯度 接口等级或已要求 在线采集 评定结论 备注(电能用户级别/水表管径/对应的主要耗能设备) 3、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及计量采集点情况(能源计量网络图)
参照JJF 1356— 2012《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审查规范》图B.2 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及计量采集点网络图(参考件) (蒸汽)
图B.2 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及计量采集点网络图(参考件)
(蒸汽)
供汽单位 L1-1 0.5级 用能单位
L2-1 1.0级 L2-2 1.0级 次级用能单位1
图例说明:
1、虚线图为未配置的计量器具 2、L为流量类计量器具的类别代号
编制: 审核: 批准: 日期: 用能单元1 主要用能设备1 主要用能设备2 L3-1 1.0级 L3-2 1.0级 L3-3 1.0级 代号 L1-1 L2-1 L2-2 L2-3 L3-1 L3-2 L3-3 器具名称 型号规格 安置地点 次级用能单位2 次级用能单位3 L2-3 1.0级
4、能源计量工作人员配备和培训一览表
序人员姓名 号 1 2 3 … 工作部门 岗位及职务 技术职称 岗位培训考核情况 岗位资格证号 备注 四、自查结论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出能效对标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二)改进建议(拟定下一年度的工作计划及拟采取的主要节能措施。)
附件1:《能效对标活动综合评价考核表》
附件2:《企业自查依据的主要相关国家/地方标准》
附件1:
能效对标活动综合评价考核表
分值考核评分标准 标准 分数 超额完成产品单位能耗限额 ﹢2 完成限额的90%减2完成80%减4分;完成产品单位能耗限额 50 分,超额完成节能量目主要主要标5%加2分,以此考核产品类推。超额完成本指指标50 标5%及以上,才可单位(50未完成产品单位能耗限额 -2 评为“超额完成”。能耗 ) 拥有不同型号生产设备的企业,采用加权平均法分别考核。 建立节能工作领导小组 1 设立节能管理专门机构 1 能源管理5 设立专职能源管理岗位 1 出具相应文件。 制度 建立企业能源管理方面的相2 关制度 建立完备的能源原始记录和7 统计台账 能源按时编报各种能源统计报表,每发生1次(起)扣3无迟报、虚报、漏报、瞒报现9 统计分。 27 象 及上基本 提供近2年的能效检测报告 7 报 要求能效分析报告完成及编写情4 (50况 ) 能源计量器具达到 《企业能达不到要求按比例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导则》4 能源扣分,扣完为止。 8 规定的国家标准。 计量 定期对计量器具检定、校准 4 节能7 采用节能设备、技术 7 措施 定期组织开展节能宣传活动 1 节能定期组织主要耗能设备操作宣传3 人员、能源统计、管理人员业2 培训 务学习和培训 类别 考核内容 总分值 100 考核总分项目 值
附件2: 企业自查依据的主要相关国家/地方标准
项目 国家 通用 标准 序号 1 2 3 1 行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标准 2 3 4 5 6 1 2 3 4 5 6 国家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标准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标准名称 GB/T《25-2008 综合能耗计算通则》 GB 17167-2006《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 JJF 1356-2012《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审查规范》 GB/T 20902-2007《有色金属冶炼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 GB/T 20901-2007《石油石化行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 GB/T 21367-2008《化工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 GB/T 21369-2008《火力发电行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 GB/T 21368-2008《钢铁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 GB/T 24851-2010《建筑材料行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 GB 16780-2012《水泥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GB 21248-2014《铜冶炼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GB 21251-2014《镍冶炼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GB 21256-2013《粗钢生产主要工序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GB 21258-2013《常规燃煤发电机组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GB 21341-2008《铁合金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GB 21342-2013《焦炭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GB 21347-2012《镁冶炼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GB 21351-2014《铝合金建筑型材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GB 21370-2008《炭素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GB 25325-2010《铝电解用预焙阳极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GB 21350-2013《铜及铜合金管材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GB 29137-2012《铜及铜合金线材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GB 29440-2012《炭黑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GB 29444-2012《煤炭井开采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项目 序号 16 17 18 标准名称 GB 29445-2012《煤炭露天开采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GB 29446-2012《选煤电力消耗限额》 GB 29447-2012《多晶硅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GB 29995-2013《兰炭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GB 30526-2014《烧结墙体材料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GB 31335-2014《铁矿露天开采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GB 31336-2014《铁矿地下开采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GB 31337-2014《铁矿选矿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GB 31338-2014《工业硅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GB 31339-2014《铝和铝合金线坯及线材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DB 65/2961.2-2009《工业产品单位产量综合能耗计算方法及限额 第2部分:铜渣生产电解铜》 DB 65/2961.3-2009《工业产品单位产量综合能耗计算方法及限额 第3部分:挤压铝型材》 DB 65/2961.4-2009《工业产品单位产量综合能耗计算方法及限额 第4部分:氧化铝型材》 DB 65/T 3659-2014《吨钢综合能源消耗限额》 DB 65/T 3660-2014《吨铁综合能源消耗限额》 DB 65/T3609-2014《用能单位能源审计实施规范》 国家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标准 19 20 21 22 23 24 25 1 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标准 2 3 4 5 通用 标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