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游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学生偷窃问题

学生偷窃问题

来源:尔游网


“老师,妈妈给我买的新钢笔不见了。” “老师,我放在书包里的零用钱不见了。” 诸如此类的报告在小学生中屡见不鲜,也常令老师们感到头疼,因为这类物品的丢失多半跟学生的“偷窃”行为有关,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破案”。当然,这里的“偷窃”与法律意义上的偷窃有所不同,有专家研究表明,三年级以下的孩子自我意识还不够明确,他们的“偷窃”只能算是一种不诚实的占有行为。然而,不管是何种意义上的“偷窃”,都是不良品质的表现。卢梭说过:“人生当中最危险的一段时间是从出生到十二岁,在这段时间中还不采取摧毁那种错误和恶习的手段的话,它们就会发芽滋长,乃至以后采取手段去改的时候,它们已经是扎下了深根,以致永远也把它们拔不掉了。” 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地对待小学生的“偷窃”行为,及时地进行矫正。

然而要想做好这项工作并不容易,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孩子,他们有个性,有情感,有思想,光靠严厉的批评是不够的,必须走进孩子的心灵,只有了解了他们“偷窃”的真正原因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通过长期的观察与谈心,我对孩子的“偷窃”行为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就分析几种典型的心理状态。

1、“我喜欢,我就要!”

小华的行为让很多老师失望:贴纸、玩具车、玻璃弹子等等,只要他看上眼了,就要想方设法居为己有。在家翻父母的口袋,在办公室翻老师的抽屉,在教室里翻同学的书包…….。在与家长的联系中得知,他们的家境虽不富裕,但“再穷也不能穷孩子。”他们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在物质上的要求,孩子变得任性而娇纵,见到好玩的就要买,在一次次得到满足后,他更加不能约束自己,不管是谁的东西,只要自己喜欢,就要“拿”到手。

2、“怎么,你的钢笔比我的还漂亮?”

谁也不会想到,琦琦会去“偷”两位同学的新文具,因为,她自己拥有的文具比谁都多。她的父母在上海做生意,孩子平时的学习、生活都由亲友照顾,她的父母每次回来都会给她一笔数目不小的零花钱,让她喜欢什么就买什么。于是,她的书包里塞满了各式各样的玩具、小首饰,小玩艺,还经常送人。她的慷慨在班级里是出了名的。可是现在……通过谈心,我发现问题就出在她父母在金钱上对她的放任态度。父母只知道给孩子钱,却不去指导她如何用钱,因为有钱,看到喜欢的就买,不知不觉中产生了优越感,自己的东西一定得超过别人,而当她看到别人的文具更新颖,而自己一时又无法买到时,便很生气,在嫉妒心的驱使下,“偷”走了别人的新文具。这种“偷”是一种心理偏差的表现。

3、“打游戏机实在是太好玩了!”

小伟旷课了,根据同学们提供的线索,我在游戏房里找到了他。他不敢回家,怕父母打。因为父母早就知道他迷上了游戏机而没收了他所有的零花钱,可是他实在抵挡不住那魔盘的诱 惑,无奈中,他把手伸进了同学的钱包。这种同学的“偷窃”是不良嗜好所致。

4、“没人关心我!”

小玉是个弃儿,养父母在她六岁的时候离异了,又各自组成了家庭并各有亲生,无暇顾及她。在缺少关怀和爱抚的家庭中,她选择了“偷”,“偷”家里的,“偷”同学的,用“偷”来的钱买玩具,买零食,逛公园,寻找着同龄人应有的快乐。这种“偷”是一种对家庭不满的发泄。

5、“都来跟我做朋友吧!”

一个很内向很乖巧的女孩,居然在一个星期里陆续从父母的钱柜里“偷”走了三百多块钱,这些钱是怎么花的呢?一了解才知道,这些钱都用来买了礼品送给同学们了,有的还干脆送钱。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在多次谈心后,她终于吐出了心里话:她心里很孤独,渴望有好朋友相伴,可是平时不善于交际的她不知如何赢得大家的友谊,于是想出了这样的办法。这样的“偷”是孩子思维不成熟,考虑问题片面造成的。

孩子的心灵纯洁而脆弱,任何过激的言辞、举措都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因此,在矫正他们的“偷窃”行为时,必须讲究方法。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的。

一、取得家长的配合,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综观孩子的“偷窃”行为,与家庭的不良影响密切相关。许多孩子的心理偏差都是家庭教育的失当造成的。有的家长对孩子溺爱放纵,当孩子出现小偷小摸的行为时,没有严加管教,客观上纵容了孩子的“偷窃”行为;而有些家长粗暴***打骂孩子,或不关心子女,则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对抗情绪,以至于在错误中越陷越深。因此,我经常耐心的和家长一起分析问题,找出原因,统一看法,改变不良的家庭教育,既要对孩子严格要求,也要尊重、信任他们,保护和激发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愿意袒露自己的想法,这样才能真切地了解他们,有效的做好转化工作。

二、细心观察,防微杜渐

“勿轻小事,小隙沉舟。”孩子的自制力不强,思考问题又比较肤浅片面,很容易受到物质的引诱,出现一些小偷小拿,对此,教师千万不可忽视,因为一次得逞,便会使他们心存侥幸,逐步形成习惯。我是这样做的:平时,我要求孩子们学会保管自己的学习用品和零花钱,不丢三落四,养成细心品质。一旦发现有钱物丢失,应立即查找,或报告老师。在调查这类事上,时间是一个关键,越及时越有效。在排查过程中,应多运用心理战术,如:换位思考法,顺水推舟法,个别谈心法,反面教育法等。不管运用什么方法,其目的只有一个:动之以情,使他(她)自己露出破绽,承认错误,但不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如果事态的发展允许对他们的错误行为进行保密,那么,我一定会坚守诺言。否则就失去了再一次教育他们的机会,他们再也不会相信我。

教师平时也应该多和孩子们接触,细心观察他们的言行,洞察他们的内心世界。一旦发现他们存在不良行为,就能及时指出,及时纠正,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三、创设情境,提高抵抗诱 惑的能力

孩子的意志力薄弱,抗诱 惑能力低,因此,在矫正初期,加强管理,切断不良因素的影响是必要的。如让孩子避开某些诱因(游戏房、社会、朋友等)。但这只是一种消极的方法,因为人们很难完全避开不良影响,即使避开了也很难保证不在新的诱因下再犯错误。因此,成功的教育应该使孩子在难以避免的环境和诱因下,具有抗拒诱 惑、坚持正确行为的能力。要达到这一目的,除了从思想上耐心教育外,更重要的是要创设新的情境,锻炼其意志力,在锻炼过程中形成和巩固新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在对小玉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让她参与中队活动的准备工作,管理一部分活动经费,当好采购员。同学和老师对她的信任使她工作起来非常负责,也促使她抵*制了金钱的诱 惑,向诚实迈进了一步。

四、重视环境的熏陶

俗话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高尚的班风、校风对孩子的身心起着重要作用。在家里,我要求做父母的在孩子面前尽可能保持良好的形象,如:不贪小便宜,借东西及时归还等;在学校,我经常组织学生们开展集体活动,如:“读书会友”、“辩论擂台”、“好搭档”、“名人名言大聚餐”、“故事会”等,有意识地渗透诚实、健康的心理教育,给学生创造良好的交流氛围,使他们在活动中懂得互相尊重,互相信赖,增进友谊。再加上教师自身诚实的言行,高尚的品德,正派的作风,所发挥的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全身心热爱孩子的真情,使犯过错误的孩子沐浴在真、善、美的道德观念中,在环境的熏陶下,逐步纠正心理偏差,清除不良的品行,培养高尚的情操。

五、正确面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反复”

当我们尽了全力教育,学生在改正了一段时间后,**病又犯时,我们该怎么办?事实证明,要从孩子头脑里清除一种已经养成的坏习惯,形成一种正确的道德观念,这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出现“反复”是正常的,决不能当孩子出现反复就认为他是一段不可雕塑的朽木,更不要翻老帐,损害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自暴自弃。我们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静下心来,总结一下前一阶段教育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再次审视眼前的学生,寻找更有效的办法,给他们转变的时间和持久的信任。

孩子产生“偷窃”行为的心理原因是极其复杂多样的,矫正措施远不止这几条,我的分析与探究也不会到此为止。

案例

第三节是班会课,学生汇报了一周的情况,我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健康知识应知应会”互问互答。这时,我发现小鑫的手总举着不放,以为他也想反映班级情况,就请他发言。

“老师,我的十元钱丢了。”

我的心“咯噔”了一下,走近他,详细了解了情况。原来,他今天带了21元,装在钱包里,放在抽屉里。第一节下课他出去玩,第三节上课前就发现钱丢了。看来,情况就出在班级内。怎么办呢?略一思索,我走上了讲台:“今天,庄老师遇到一件奇怪的事情。小鑫带了调皮的十元钱,结果它跑着跑着,找不着回家的路了。大家有没有看见这会走路的十元钱啊?”

“我没看见!”

“我也没看见!钱怎么会走路呢?真奇怪!” „„

学生们议论纷纷。

“要不,你找找,钱有没有躲在书缝里啊?”班里的“智多星”支招。小鑫手忙脚乱地找了起来,周围的同学也纷纷往自己的抽屉里张望,还是没有。其他同学见了,也纷纷掏自己的书包,结果可想而知。

“怎么办呢?庄老师刚才听见,十元钱正悠闲地到处逛呢?哪位同学捡到了,能把它送回家吗?大家都把眼睛闭上,我们听听十元钱正在哪玩着呢!”

学生们都配合地闭上了眼睛。刚刚学习了《你一定会听见的》,孩子们肯定想听听钱怎样走路的。

一分钟过去了,两分钟过去了„„我觉得时间特别漫长。当大家睁开眼睛时,都迫不及待地说:“小鑫,快看看你的钱回家了没?”小鑫找了一番,苦着脸,摇了摇头。

怎么办?快下课了,这样耗下去肯定没结果。我想了想说:“这贪玩的十元钱现在肯定在某个地方待着,忘了回家的路,老师想请捡到他的暂时的主人把它送回家。你可以偷偷送到小鑫的抽屉里,也可以送到庄老师这儿。这样做了,你还是个拾金不昧的孩子!”

这时,下课铃响了。我又一次郑重其事地说:“放学了,我们要回家了。老师也听见十元钱回家的声音了„„”

下课后,学生们陆续走出了教室。恰逢斌的家长来接他,我们便聊了起来。送走家长,我刚想安慰几句小鑫,就见他急匆匆地跑过来:“老师,我的十元钱找到了。真奇怪,刚才我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找着,现在却自己跑到我的抽屉里。”“找到了就好!你的钱太调皮了。下回可不要带这么多钱来学校了。”“嗯!”因为失而复得,小鑫蹦着跳着走了„„

看着孩子们依次离开教室,我却不知道谁是这出闹剧的主角,但我却不想深究。我想这“会走路”的十元钱一定给这个不知名的主人上了生动的一课,从最初的迷茫、紧张到最后的如释重负,如此已经够了。就让这“会走路”的十元钱保护孩子最初的好玩、不懂事、自尊,还有曾经的迷茫吧!毕竟这只是一群涉世未深的,还不足十岁的孩子啊!

走出教室,我的心是暖暖的,我庆幸我没有鲁莽行事,用童话般的话保护了孩子那颗易碎的心。我想,明天上课,我想告诉孩子们的第一句话是:“迷路的十元钱终于回家了!”我还会在心里说,曾经迷路的同学也回家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