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谈考误》刍议(续)
———明代民俗语汇正本清源的一部重要专著
李
阳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摘要]明清俗语辞书在中国辞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常谈考误》作为明代一部以民俗语
汇为研究对象的重要专著,在记录和保存民俗语汇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尤其是作者在分析民俗语汇过程中所体现的超前的民俗语言学分析意识,具有令人敬佩的进步意义。作为一部明清俗语辞书,对后世俗语辞书乃至当代大型语文工具书的编纂,具有不可忽视的拾遗补缺作用。
[关键词]常谈;民俗语汇;辞书编纂
[中图分类号]H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725(2006)01-0189-15
三、《常谈考误》超前的民俗语言学意识
常谈俗语同民俗语汇一样,都可谓语言中的“风俗化石”。汉语俗语宝库,珠玑
①璀璨,丰富多彩。曲彦斌先生在《中国俗语辞书史略》和《现代俗语辞书概说》中谈
到:“中国俗语辞书大都具有民俗语汇词典的功用。”在《日本出版的〈明清俗语辞书
②集成〉》一文中也指出:“明清俗语辞书,或专设有风俗掌故门类,或合为一体、笼统
一揽,多数条目均与民俗相关联。这也是我国古籍中有关俗语文献的普遍特点,如《通俗编》、《古谣谚》即是。”
《常谈考误》作为《明清俗语辞书集成》中的一部,其中收录的绝大多数都是俗语。这些俗语承载了大量的民俗信息。有些俗语本身具有民俗语汇的性质,如:传衣钵、折枝、行香等;有些俗语出自民俗,其语源、典故或为民俗事象,如:孙山、牛女、释褐、贴黄等。作者对这些语词的考辨与诠释,某些思路和方法,竟与民俗语言学的
【[收稿日期]2006-09-28[作者简介]李
言学研究。
《中国俗语辞书史略》收于《俗语古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现代俗语辞书概①
说》,刊《辞书研究》1986年第一期。
《日本出版的〈明清俗语辞书集成〉》,刊《辞书研究》②1984年第二期。
阳(1980-),女,辽宁沈阳人,2004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汉语史和民俗语
一
】文化学刊
2007年第1期(总第3期)
研究方法暗合,反映出了超前的民俗语言学意识。
(一)民俗语源的探求视角
辞书的编纂既要探流,又要溯源。汉语研究中的训诂学,往往通过考释词语的语源来确定其本义。考释语源是古汉语语言研究的一个传统方法,汉语古字书、辞书则多反映历释语源的成果。中国俗语辞书即是以考释俗语语源为基本内容。这种以探求语源来研究语义演变的方法,至今仍是语义研究中比较科学的主要方法之一。
《常谈考误》在探求语源方面既有继承也有突破。所谓继承,《常谈考误》对于词条的训释以考据词源为主要手段。所谓突破,是指作者并没有像传统的词源学方法那样,以文字资料为本,凭字词音形义推究语源,而是从产生这些语词的民俗形态去探究语源,这种方法即是民俗语源学方法。
如对“鱼书”一词的训释:
鱼书《文选》古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之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五臣及六履。”注谓:“古人多于鱼腹寄书”,引陈涉罩鱼倡祸事,证之,世人因此遂谬,谓水中鲤鱼能寄书。曰“鱼书”、曰“只鲤”,皆从此始,是何异痴人说梦。盖汉世书札相遗,或以绢素叠成只鱼之形,故又有古诗云:“尺素如霜雪,叠只鲤鱼,要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则知鱼书、只鱼皆託言,岂是实事?在此作者就是借助探究汉代人们寄信时,往往要将写字的绢素折成鱼的形状这一民间习俗来考辨“鱼书”一词的真正含义。如果按传统词源学的方法,以文字资料为本,很容易就会以《文选》中的古诗作为稽考的根据,那么得到的只能是“水中鲤鱼能寄书”的错误认识。作者的高明就在于没拘泥于文字资料,而是以民俗语源的视角去探求词义的本源,突破了传统文人“避俗”的狭隘观念,从活的民俗生活信息入手阐释词源。
再如对“龙马”一词的训释:
龙马周官、夏官司马廋人正校人员选马,八尺以上为龙。世俗传,遂谓天子驾龙矣。《尔雅》“天驷为马房”:,世俗伪传,遂谓房星主马。汉儒至以天驷为马祖矣,二者皆非。郑玄注《周礼》:马大小异名,司农说以月令,曰:“驾苍龙”,则所谓龙者,马也。郭璞注《尔雅》“龙为天马,故房四星谓之天驷。:盖以东方七星称苍龙,龙行驯善似於马,则所谓马者,龙也。一交互言之,人遂莫辨。作者从古代宫廷选马的习俗入手,探求语词的本义,发现所谓的“龙”即是八尺以上,骠悍雄健的骏马。后人所误传的“天子驾龙”实际上就是指骏马。由此诠释了词义。【一九〇】李阳:《常谈考误》刍议(续)
有很多语词,虽然在文献材料中可寻得语源材料(文献语源),但其真正语源当系其所据以产生的民俗语源。通过考释索解其民俗语源,不但可以在词源上正本清源,也有助于弄清事物的原貌,进而正确把握其语义和文化内涵。
(二)对民俗语汇的稽考与勘正
《常谈考误》“其言皆辨世俗引用典故之讹”,[14]研究的对象大多是民俗语汇。作者在考辨的过程中,对这些民俗语汇都作了很精到的分析与勘正。
1.稽考民俗语汇的百科性
常谈俗语,是一种接近于人们生活的鲜活的语言形式,内容纷杂广泛,包罗万象,雅俗多姿,反映社会生活的不同方面。《常谈考误》所稽考的民俗语汇中,就蕴含了大量的百科知识。
处暑、正月等等。现在谈起“圣诞”人们不约而同的①反映岁时习俗的,如圣诞、
想到这是一个从西方传来的节日。所谓“圣诞”,即耶稣的诞辰之日。事实上,早在明代就有“圣诞”这样一个节日的说法了。《常谈考误》对其的训释是这样的:
圣诞今称万寿圣节,曰“圣诞”,曰“降诞”,曰“诞节”。人相称曰“诞日”、
“诞辰”“庆诞”、,自称亦曰“贱诞”,相沿久矣。於古无所考,盖起于《生民》之诗曰:“诞弥厥月。”《毛传》“诞,大;弥,终。”:郑笺“大”矣。“后稷之在其母终人道,十月而生朱氏”。谓此篇多“诞”字皆训为“大”后,有不甚通者,疑“诞”发语词,其训止此,而承习胶固不可革,岂不大谬?
生活的,如市井、开阡陌、行药、教学等等。商鞅变法最重要的措②反映生产、
施之一就是“废井田,开阡陌”,然而后世的人们对“开阡陌”这个举措却有不同的理解。下面是作者对“开阡陌”一词的考证:
开阡陌孟子任土地,朱注谓如“商鞅开阡陌”之类,《大全》又引朱子曰:“阡陌之外,有地只闲在那里,商鞅却破开了,遇可做田处便作田,更不要齐整”,自有此说。世俗遂误以“开阡陌”,为开广民田矣。不知“开”犹“除”也,开除《史记・蔡泽传》曰:“商君阡陌,并其经界,而去之。正是废坏井田者,不然何以
为秦孝公,决裂阡陌乎?”“决裂”正“开除”之义,非谓阡陌之外之地也。作者仔细考辨了语词的本源,匡正了人们理解上的错误,“开阡陌”,不是开垦阡陌以外的荒地,而是废除井田。
一
子姓、伯仲叔侄、周亲等等。民俗称谓是反映宗族九③反映宗族关系的,如九族、
一
关系的重要方面,由《常谈考误》对“子姓”的释文可见一斑。
】子姓今人称子姪,及自称其子姪者,多曰“子姓”,非也。《礼》“王藻缟冠,:
【文化学刊
2007年第1期(总第3期)
玄武子姓之冠也”。注疏正义曰:“姓,生也。孙是子之所生,故云子姓”。《汉书・田蚡传》“蚡为诸曹,即未贵来侍酒,婴所跪起如子姓,师古注曰::“姓,生也。言同子礼若已所生。”经史不同,若此第无以为子姪解者,今用之,则应从经,为子孙。”
人常误解“子姓”为“子姪”,作者援引经典,考证出“子姓”实际就是“子孙”别称。“姓即生也”。
(下拜)、谒见、问讯、举案、矛盾、领、鱼书等。中国古④反映交际礼俗的,如违颜
代尊礼尚俗。礼仪之邦的美称也表现在交际和待人接物的民俗上。《常谈考误》对这方面的民俗语汇也多有训释。例如:
谒见古人以通名为“谒”,《仪礼》:“士相见礼曰:‘闻名於将命者’”,故将命之人谓之“谒者”,至汉犹然。《汉书・高帝纪》“高帝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贺钱万’。”师古注:“为谒者,书剌自言爵里,若今参见尊贵而通名也。谒,曰
《张耳陈馀传》“耳馀上谒涉”:,师古注:“上谒若今通名”,又《史记》“郦生踵军:门,上谒案剑叱,使者惧,而失谒跪拾,谒还走入报”,则“谒”即今之“名帖”矣。凡言“谒见”谓先送帖而后入见也。今人所称,殊不知有此义。
从上述阐释我们可以知道,古人所说的谒见,并不像我们今天所认为的,是拜见书面语,在古人认为,所谓“谒”要先通名帖,先送帖而后拜见,才符合规范。
⑤反映服饰习俗的,如褐、左袒、释褐等等。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服饰,每个
时代都有其服饰的特色,服饰就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风俗习惯的风向标,反映出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例如:
褐《史记・秦始皇纪》曰:“夫寒者利彪王命论曰:“思有褐,而饑者甘糟糠。”《汉书・禹贡
褐不完。”《班固叙传》班
,皆晋树谓僮
褐,皆无
传》曰:“臣禹年老贫穷财不满万钱,妻子糠豆不瞻,
褐之亵,儋石之畜,所愿不过一金。”注:“竖所着布,长儒也;褐,毛布之衣也。”荀、韩、淮南诸子亦有之,亦皆有言短褐者。自杜诗有:“天无与紫凤,颠倒在短褐”之句,后人遂循用短褐,岂
□杜诗者,误为短乎?不然不应自杜作俑。
【一
九二】2.分析民俗语汇的词义演变的发展观
“民俗与语言之间发生的最经常、最密切、也是最重要的带有规律性的关系,即共同的双向涵化运动过程,其运动的结果便是民俗语言文化形态,主要是民俗语言
[15]与民俗语言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思维的进步,人们日常相沿的习俗也在发生
着变化。有的被新习俗所代替;有的改头换面变成了新民俗;有的经过一段时间的
李阳:《常谈考误》刍议(续)
休克、充电之后又回到了人们的生活当中;有的新民俗却经过短暂流行之后,渐渐被人们所淡忘……民俗语汇是民俗的物质外壳,与民俗的发展关系是平衡的、共存的、互动的。因之民俗语汇也随着民俗的变迁而发生了词义上的变化。
词义演变是客观发展的必然结果,令人惊讶的是,《常谈考误》作为一本稽考民俗语汇的准辞书,作者所勘正的很多当时看来错误的用法,却流传至今,仍为人们所使用,成为社会普遍接受的正确含义。也就是说,为后世所接受的词义,并未按语词产生时的本原发展、传承,在使用的过程中“源”和“流”出现了偏差。作者在正本清源,匡正谬误的同时,客观上反映了民俗语汇词义发展这一事实。
①反映民俗语汇理性意义的演变
作者记录语词理性意义发展体现在三个方面:词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词义的扩大是指演变后的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比原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要大。民俗语汇词义的扩大往往表现在词义外延的扩大上。如《常谈考误》中所列参商、上宿、即真、传衣钵、细君等词条。
参商今见人与人不和目,曰“参商似矣”,然不知止可用于兄弟间,於他人不切。《左传》“昭公元年,子产曰::‘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帝迁阏伯于商丘主,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参、星名;商、夏地名也,后言参商错举,以见耳观此,则他人不和,豈可概用。
从《常谈考误》关于“参商”的释文可以看出,“参商”原意只可以用于兄弟之间不和睦,后来词义扩大,凡是人与人之间不和睦都可以称之为“参商”。
再如对“细君”条的阐释
细君今称人妻与自称其妻多曰“细君”,非也。《汉书・东方朔传》曰:“归遗细君,又何仁也”。世人徒见此语,而不知颜师古注曰:“东方朔妻名细君。”又有乌孙公主刘细君,汉范崇字细君。唐慱士姓细名君,细君多矣,具不以为名称。由此可见,“细君”原意只是私人的名字,并不是对人妻、自妻的代称,后来词义扩大,变成了对妻子的泛称。
词义的缩小是指演变后的词义所反映事物内容比原来词义所反映的内容缩小了。民俗语汇词义的缩小往往指的是词义的内涵缩小了。这样的词义变化情况在《常谈考误》中也多有体现。如:
他日异日他日、异日常谈止以为后日,而不知亦皆可以言前日。《史记・秦纪》他时,秦地不过千里,又《始皇纪》异日韩王纳地効玺。《汉书・食货志》异时算车。杜诗“今日江南老,他时渭北童。令节成吾老,他时见汝心。”皆指前
【一
九三】文化学刊
2007年第1期(总第3期)
日也。又杜诗:“客愁殊未已,他夕始相鲜。他时如按县,不得慢陶潜。”唐彦谦诗:“异日谁知与仲多。”温庭筠诗:“还恐添成异日愁。”皆指后日也。可见他日(异日)的原意不仅指后日、而且还可以言前日。后经演变指前日的义项慢慢消失,词义由此内涵缩小了。
再如:“窈窕”
窈窕自《诗》以“窈窕”咏淑女,遂止用于妇人,不知男子亦可称“窈窕”。《右乐府》:“焦仲卿妻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窈窕”的原意不仅仅由于吟咏淑女,而且可以用于描述男子。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词义也发生了演变,慢慢地“窈窕”只能用于淑女身上,而且这一用法一直流传至今。类似反映词义缩小民俗词语还有:细腰、领、教学等等。
词义的转移是指演变后的词义所指称的民俗事象变成了另外一种民俗事象。例如:
筭命古本《汉书》作祘,今皆算字。《律历志》数者一十百千万也,所以筭数事物,顺性命之理也。《书》曰:“先其算命”师古注曰:“逸书也。言王者统业,先立算数以命百事也”。世俗乃谓星士为算命。岂原本于此而过谬称之乎。算命的原义是指王者建立大业,立算术是百事之首,后词义转移为现在所称的算卦、占卜之意。
再如:
忌讳世俗谓放言不检者曰“无忌讳”,及“不识忌讳”,皆於本旨大戾。《周礼・春官》:“小史掌邦国之志,若有事则诏王之忌讳”。郑氏注曰:“先王死日为忌,名为讳,有官诏之使人不得犯也,观此则忌讳字何可妄用?”
忌讳,原本并不是连在一起的,忌指先王的忌日,讳指的是名。官府诏昭告天下,使百姓不得违犯。后“忌讳”二字联用,演变为一个合成词,将说话不检点的人称,词义发生了转移。之为“无忌讳”或“不识忌讳”【一
九四】②反映了民俗语汇色彩意义的演变
在理性的词义演变的同时,语词附加的色彩意义也发生了变化。《常谈考误》所稽考民俗语汇,所反映的色彩意义演变主要体现在褒贬感情色彩的变化上。具体的释例如下:
李阳:《常谈考误》刍议(续)
成心《庄子・齐物论》篇云:“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郭象注云:“心之足以制一身之用者,谓之成心。”人自师其成心,则人各自有师矣。本自美谈,而今以人先定主张者谓有成心,则不美谈矣。
成心,原意即为“诚心”之义,具有明显的褒义色彩。然而词义演变后变为故意,不怀好意的意思。使原本的美谈带有了贬义色彩。
市井今目人为市井之人,人必不悦。考经、史用亦无妨。孟子曰:“在国曰市井之臣”。东汉书《循吏传》曰:“白首不入市井。”盖市,交易之处;井,共汲之所。因井为市,交易而退故称市井也。则市井之人岂近不美者乎。
市井的原意就是集市、公共交易场所的含义,只是一个中性词,但如今如果称某人为市井之人,即便是商人也会深感不悦。在词义演变过程中,市井由中性词演变为了贬义词,含有唯利是图、斤斤计较的贬斥含义。
再如上文所举“宴尔”之例,原本指生活富足以后,抛弃共患难的妻子,再娶新妻,具有贬义,但后来往往有人用于恭贺人初婚,并且被人们所欣然接受,这就说明其词义的褒贬色彩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贬义演变成了褒义。
最能体现词义感情色彩发生转变的是作者对“左右”这一词条所作的训释。
左右汉制以右为尊,以贬秩为左,居高位为右职,仕诸侯为左官。陈平以右丞相逊周勃位第一,平为左丞相位第二。周昌相赵高帝,曰:“吾极知其左迁凡谓左戚,右贤居客之右,朝廷无出其右。”“右文之世”並用此意。自宋设左右仆射、左右丞相、左右谏议、左右正言。我朝因之,有左右都御史、左右侍郎等官,皆尚左,不复以右为尊矣。今称人贬官,犹曰“左迁”,称尚文犹曰“右文”。合于古,不合于今,然循习已久,不可变,且语亦雅驯,故作诗文者仍应用古为是。历史上对尊左还是重右,经历了不少的转变。古代汉民族从权利崇拜出发,崇右卑左。我国从殷商时代起,就已经形成了尊右的习俗。这种习俗后来为西汉所继承。《史记・陈丞相世家》中记载:“于是文帝以绛侯周勃为右丞相,位次第一;平徙为左丞相,位次第二。”在古汉语中,许多以“右”组成的复合词或词组,往往都含有权贵、崇尚的意思。比如:“右姓”指豪门大族,也称右族;“右职”指重要的职位;“右戚”皇帝的贵戚,;“右署”指高级官署,“右文”指崇尚文治;“右武”指崇尚武功;“右一
九鬼”指崇尚鬼神,
五
当人们出于权力的崇拜而尊崇右的时候,“左”便有下、次、贬、抑等意思,比如
】“左迁”一词指贬官。此外,“左媵”指地位较低的妾;“左次”指较差的状况等。
后来当人们不再从权力崇拜出发,转而从阴阳观念出发的时候,人们就不再崇
【文化学刊
2007年第1期(总第3期)
右,而是尊左了,古人崇阳抑阴,于是也就有了尊左卑右的方位观。古代的阴阳方位文化,在中国的传统习俗中,有着广泛的影响。从皇家到民间,从古到今,从生活方式到建筑装饰,都有这种影响的印迹。受尊左观念的影响,古时席位以左为尊。古人在道路上避让的时候让出路的左边,是友好的表示。古代乘车的位次(国君或主帅的乘坐的车除外)以左为尊,《史记・魏公子列传》中的“虚左”就是把左边的尊位空出来,“左”在这里就表示尊贵的意思。
《常谈考误》简单扼要地记录了这样一个词义感情色彩的发展历程,虽然没有对这种词义感情色彩的转变分析原因,但是作者以词义发展的眼光来进行训释,已属难能可贵。
3.分析民俗语汇应用的地域观
民俗语汇是涵化了民俗要素的语言文化符号。民俗的地域性使得民俗语汇也具有了地域性的特征。民俗的地方特征,也使民俗语汇具有了地方性特点,体现在语言上,又有方言特点。民俗区域与方言区域的边界大体是重合的,因为民俗作为一种民间传承的文化,具有基层或下层文化的属性,与作为语言地方分支的方言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而言,操同一种方言土语的人,他们的社会习惯、心理、信仰或是习俗等都会趋于一致。这在实际上反映了方俗与方言区的密切对应关系。作者很注意地域差异对语词的影响,在释词的过程中,注意到了民俗语汇应用的地域差异。例如:
朝阳夕阳《诗・卷阿》:“梧桐生矣,于彼朝阳。笃公刘,度其夕阳,豳居允荒。”朝音潮。《尔雅》诂之曰:“山东曰朝阳,山西曰夕阳。盖山东迎日故曰朝,山西送日故曰夕,非旦暮之谓也”。自晋张华有“凤鸣朝阳”之说,后遂指为晓日。唐人诗纷纷用夕阳,后遂指为日暮,讹谬久矣。
飓风飓音具,《韵会》注:“海中大风也。”唐韩文公赴江陵诗:“飓起最可畏。”注《岭南錄》异云:“岭峤夏秋雄风曰飓。”房千里《投荒杂錄》云:“南方飓风,以其四面风俱至。”宋苏文忠公《飓风赋》:“飓风者,具四方之风。”永嘉人谓之“风癡”。今人书作“飓”,因读为飓音具字,初无此字。上例中训释“飓风”的同时,还提到了永嘉人“风癡”的说法。
【一九六】江河江、淮、河、济是谓四渎。刘熙《释名》曰:“读之为言独也,谓其独入于海。”《桑钦水经》载:“天下之水一百一,十有九皆言水,不著别字。“而今南方人止见江,故凡水皆曰江,其谬久矣。司马迁作《河渠书》并四渎言之,相如《子虚赋》曰:“罷池陂陁下属江河。”自汉已相乱矣,宜后人之习其谬,而不能分别之也。
李阳:《常谈考误》刍议(续)
除此之外,在释文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如
今江东人呼“荷花”为“芙蓉”,北方人便以藕为荷,亦以莲为荷,蜀人以藕为茄,幽州人以藕为光旁,或用其母为花名,或因根子为母,叶号是又因地异,名更相错互者。”(卷四“荷名不同”条)
可见作者对语言理解,对民俗语汇的训释是有方言地域观念。对于语词的地域性训释,有的详细指明地域,如“山东曰”、“山西曰”、“永嘉人谓之”等等,模仿《尔雅》训释方言时的模式;有的则以南方、北方大体划分,虽不拘一格,但是能够表明作者在研究分析民俗语汇的时候,考虑到了方言,即地域性差异所带来的影响。不仅阐释原词,而且引申出新的方言语汇。
4.分析民俗语汇功用的修辞观
民俗语汇的修辞功能是显著的,概括地说,多具形象性和比喻性强的作用。无论属用于铺叙事情、抒发感情,还是用于讥讽、规戒,均有简洁含蓄,富于情趣,活泼、泼辣的应用效果。由于风俗的民间约定俗成性、口耳相传对口碑形式的依赖性,民俗语汇往往具有通俗、形象的语言艺术特点。《常谈考误》对民俗语汇的分析也同样注意到了这一民俗语汇的特点。
⑴表示形象性的民俗语汇,例如:
折枝孟子为长者折枝,自《朱子》解“枝”为草木之枝,至今虽有称折枝花者,按古赵岐注不然,谓:“案摩、折手节,解罢枝也。”故《后汉书》张皓、王龚论云:“岂同折枝于长者,亦不为为难乎?”注刘熙注孟子云:“折枝若今之案摩也。”又《文选》广绝交论云:“匍匐、逶迤、折枝、舔痔。”皆与赵注同。“折枝”即为今义所指的“按摩”。人的四肢好象草木的枝条,将按摩说成“折枝”颇具形象色彩。类似的具有鲜明形象性的词语还有“半豹”、“矛盾”、“斗然”等等。
⑵表示比喻性的民俗语汇,例如:
白驹《史记・魏豹传》:“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颜师古注曰:“白驹,日景也。”自有此注,而文人遂以日影为白驹,其实不然。秦二世谓:“赵高曰:
一
‘人生居世间,譬如骋六骥过决隙也’。”梁・刘孝标誉刘绍书曰:“隙驷不留。”九
七
李善注:“墨子曰:‘人之生乎地上,无几何也。譬如驷之过隙。’”则“白驹”仍是
】比喻,师古误人。
【文化学刊
2007年第1期(总第3期)
此处所言“白驹”乃是对光阴短促的比喻,极言“光阴飞逝”像白马穿过狭小的缝隙一般。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了丰富的内涵。类似的语词还有“龙钟”、“狼戾”“泣血”、“如泥”、等等。
此外,作者对语词的运用不仅阐释其语词本身的含义,同时还顾及到了语词的语用含义。如对“斗然”词条的训释:
斗然今人以忽然为陡然,非也。读岑嘉州诗云:“寒郊斗觉暄。”则陡当为“斗”。斗字雅,陡字俗。
作者在训释词意的同时,不仅仅考据疏证,而且从消极修辞的角度,对语词的运用加以选择。这一思想在整部书中并非散见,而是一以贯之,成为训释语词含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释文中,经常出现诸如此类的表述:“不可变,且语义训雅”(卷二“左右”条),“用‘完赵’者颇不雅观”(卷三“完赵”条)等等,都体现了作者在释词过程中的炼字修辞观念。
四、对后代辞书编纂的价值和影响
《常谈考误》成书于俗语辞书初创期———明代。它的出现为俗语类辞书的日臻完善奠定了基础。尽管《常谈考误》的体例并不完善,辞文有些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概念或定义,但对有关词目的考辨及其所记录的一些资料对后编辞书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一)
[16]
对同时代俗语辞书《雅俗稽言》的影响
《常谈考误》成书于明代万历壬寅年(1602),早于《雅俗稽言》成书的明代天启二年(1622)20年。两部书都被收于长泽规矩也编辑的《明清俗语辞书集成》中。《雅俗稽言》继承了《常谈考误》“稽考源本,匡正谬误”的主旨。收词同样不拘一格,释文同样具有笔记体的行文特色。
《常谈考误》对于《雅俗稽言》的成书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雅俗稽言》所收录的词条中有58条与《常谈考误》完全一致,占全书所收词条的17%。在具体释文中,《常谈考误》对《雅俗稽言》的影响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释文直接引用。1.词条、
在《雅俗稽言》的考辨训释中,有不少是对《常谈考误》直接引用的。如对“白驹”词条的训释:
白驹《史记・魏豹传》:“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颜师古注曰:“白驹,日景也。”自有此注,而文人遂以日景为白驹,其实不然,秦二世谓:“赵高曰:‘人生居世间,譬如骋六骥过决隙也’。”梁・刘孝标《誉刘绍书》曰:“隙驷不留。”李
【一
九八】李阳:《常谈考误》刍议(续)
善注:“墨子曰:‘人之生乎地上,无几何也。譬如驷之过隙。’”则白驹仍是比喻,师古误人。《常谈考误》(卷一)
白驹《史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颜师古注曰:“白驹,日景也。”自有此注而文人遂以日景为白驹,其实不然,秦二世曰:“人生居世间,譬如骋六骥过决隙也。”决音缺,梁・刘孝标《答刘绍书》曰:“隙驷不留。”李善注:“墨子曰:‘人之生乎地上,无几何也。譬如驷之过隙。’”则白驹仍是比喻,师古误人。
(《雅俗稽言》卷二六“白驹”条)
从上例可以看出《雅俗稽言》对《常谈考误》中的某些词条是全盘吸收,不仅词条的选取还是释文的阐释都与《常谈考误》一致,可见《雅俗稽言》所受影响之深,在《雅俗稽言》中直接借鉴的词条绝非一例,类似的还有“处暑”、“青云”、“算命”、“瓜代”“细君”、“夏屋”、“折枝”、“苞桑”、“葑菲”、“风马牛”、等等。
2.书证一致,阐释中有所引申。
《雅俗稽言》在训释过程中所引书证,与《常谈考误》一致,只是在训释中略作引申。如:
棘卿《周礼・秋官》“司寇有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群士在其后;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后,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长众庶在其后。”此“三槐九棘”之说也,世俗不知其解,止见《礼王制》:“有大司寇听之棘木之下。”遂称大理寺曰“棘卿”,谬矣。九卿皆可言棘卿,岂独大理?(《常谈考误》卷二)
棘卿
《礼・王制》:“大司寇听政于棘木之下。”故称大理官曰“大棘”。又
按《周礼・秋官》:“司寇有朝士,掌建邦、外朝之事。左九棘:孤乡大夫位焉;右九棘:公侯伯子男焉,面三槐三公位焉”。植棘者,取其赤心而外刺,故称九乡曰“列棘”是九卿皆可言“棘卿”也。(《雅俗稽言》卷十八)
从上例中可以看出,《雅俗稽言》在训释词条的过程中借鉴了《常谈考误》的书证,作为阐释所要匡正的谬误的有力证据。二者不同的,只是在于书证以外的论述有所不同。诸如此类的情况还有很多如:“倒景”、“正月”、“黎明”、“疆场”、“来”、“常棣”“传衣钵”、“姓氏”、“裼袭”、“墨守”、“主臣”、“藉田”、“有又”、“望江南”、、“姑一
九息”等等。
九
《常谈考误》为蓝本,引发争鸣。3.以
】《雅俗稽言》在借鉴《常谈考误》的同时,也将《常谈考误》作为蓝本,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引发争鸣。
【文化学刊
2007年第1期(总第3期)
如《雅俗稽言》对“健讼”条的训释:
《常谈考误》:《易》讼卦彖曰:“讼,上刚下险,险而健讼,健字句绝。”《雅俗稽言》明确提出《常谈考误》一书对“健讼”词条的训释,并直称不讳,可见《雅俗稽言》确实以《常谈考误》为蓝本,从而阐发个人的观点。
再如“三江”条的释文中提到:
“《常谈考误》云:邗为句,沟通江淮,为句称邗沟者,非也。”
《雅俗稽言》直引《常谈考误》释文,可见作者在创作《雅俗稽言》过程中,认真,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发挥,阐释得更明确、更深刻。阅读了《常谈考误》
“前修未备,后出转精”,《雅俗稽言》就是在继承《常谈考误》的基础上,更加完善自身。《雅俗稽言》除了借鉴《常谈考误》释文的精华之外,也以《常谈考误》的不足作为自己的教训。如在词条编排上,《雅俗稽言》以分门别类的方式进行编排,方便了查考,较之《常谈考误》是一种进步。但无论是继承还是修正,我们都能见到《常谈考误》对《雅俗稽言》成书的深刻影响,看出《常谈考误》对同时代俗语辞书编撰的贡献。
(二)对《汉语大词典》编纂的贡献
《常谈考误》在正本清源,匡正谬误的同时,或列举词条,或释义,或引证,或探源,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材料,弥足珍贵。它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对大型语文辞书的编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汉语大词典》“古今兼收、源流并重”,每一词条都力争既要溯源,又要探流,反映该词的历史演变过程。但是有不少词条存在所举释义欠精、词条失收等问题。《常谈考误》在这些方面,正可以部分弥补《汉语大词典》的缺失。
1.书证过晚
探源是释词的一种很重要的方式,溯源标志着语词的产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汉语大词典》中存在一些词条书证过晚的问题,明清俗语辞书则可以部分地为之补充。在将《常谈考误》与《汉语大词典》比较阅读过程中,发现《汉语大词典》“尚书”这一词条竟无书证,而《常谈考误》正可以弥补之。《常谈考误》对“尚书”的训释为:
尚书尚音上,刘熙《释名》曰:“尚书者何也?尚,上也。言最在上,总领之也。”尚书,孔颖达正义曰:“尚者,上也。言此上代以来之书,故曰尚书。”是官名与书经皆当作去声读。今人读作平声为常者,並误。
【二
〇〇】2.词条失收。
李阳:《常谈考误》刍议(续)
《汉语大词典》古今并收,收录词条甚为广博,然而对于包罗万象的词汇集合来说,仍有疏漏。词条见录于《常谈考误》而不见于《汉语大词典》的即有28条之多①。虽然这28条之中有些词条是短语,例如“不当如是”。不符合《汉语大词典》的收词原则,但是,仍存在不少词条属《汉语大词典》词条应收而失收的范围以《常谈考误》卷二中所收录的“传衣钵”为例试说明之。
传衣钵宋・姚宽《西溪丛语》曰:“五代时,和凝尝以宰辅,自期登第之日名在第十三,后览范质文犹加赏叹,即以第十三处之场屋间谓之传衣钵,若禅宗之相传授也。其后质果继凝登相位,亦为太子太傅,鲁国公缙绅以为美谈”。今门生於师遂有衣钵相传之语,不知名次未必同,官位又未必同,而谬焉,称引似与原旨有戾。
《常谈考误》对“传衣钵”的考证有语源,有书证,而且在现代汉语中仍经常使用“传衣钵”这个词,《汉语大词典》未收入这一词条应算作是一种缺憾。
再如《常谈考误》卷二所收“后艰”条:
后艰今人以“后患”为“后艰”,其说本於《书》《书・周官》曰:
“惟克果断
乃罔后艰”。《孔传》:“惟其果断行事,乃无后艰,言多疑必致患。”似觉肤浅,读书官见曰:“所谓后艰者,非后患,乃艰难而不易耳。”盖天下之事,乘其几而为之,则易为力;后其时而为之,则难为功,是后艰。自后艰不可以语后患矣。
3.释义欠精。
《汉语大词典》在释词过程中,对于某些词义演变往往选取有代表性的时代和义项一言代过。而《常谈考误》则会探究词义演变的原因,在这一方面对《汉语大词典》的释义一种补充。如《汉语大词典》“棘卿”条中,《汉语大词典》对其的释义为:古代九卿统称,唐以后专称大理寺卿。然而《常谈考误》却将其词义演变过程加以诠释:
《周礼・秋官》“司寇有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群士在其后;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后,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长众庶在其后。”此三槐九棘之说也,世俗不知其解,止见《礼・王制》有:大司寇听之棘木之下。遂称大理寺曰“棘卿”。
不仅解释了词语的义项,而且阐明了词义的演变过程。
再如《汉语大词典》对“章草”的解释:①草书的一种,笔画有隶书波磔,每字,不
居诸、陟方、争本、违颜、无将、去国、传衣钵、璜官、兮、后艰、扌、貌不、纵28条分别为:青云、
藁砧、不当如是、经书、有又、三臭、陈亢、灼叙、违颜、苍赤黔黎、如泥、开阡陌、厮鳖、年几秩、兆、
【二
〇一】文化学刊
2007年第1期(总第3期)
②
连写。起草奏章。在诠释过程中,《汉语大词典》只说章草是草书的一种,并未说明,
为何称其为“章草”。《汉语大词典》作为一部历史性详解词典,指明语词的来源是十分有必要的。而《常谈考误》恰恰补充了这一点缺憾。《常谈考误》卷四中谈到:
书法之有“章草”,谈者多误。张怀瓘书断谓:“汉章帝喜杜操草书,令表章亦皆作草书。”世人见法帖首载千文、辰宿等八十四字题为汉章帝所书,亦遂曰章草。一以为章奏之章,一以为章帝之章,皆非也。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急就章》之名,寔原于此,其云“分波磔变八分”,则自有字书在。
4.义项缺失
《汉语大词典》在释词过程中,力求收录义项完备,然而在卷帙浩繁的释词工作中,难免会出现疏漏。《常谈考误》在某些词义项收录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汉语大词典》的补充。
如对“矛盾”词条的解释。《汉语大词典》所设为六个义项:与“矛楯”同;特指以文词相辩难;犹屏障;哲学名词;逻辑名词。其中第一个义项可以具体为比喻语言或行为互相抵触,互不相容。其所探之源为《韩非子・难一》中“自相矛盾”的用例,仔细分析所举书证,不难发现,这一义项所指的“矛盾”都是同一个体言谈或行为的前后不相符,并没有指和他人不相和睦的含义。然而“矛盾”作为现在汉语中人们使用的常用词经常用到的却常是“与他人不和睦”的含义,这一点在《常谈考误》就提到了,卷三“矛盾”条开篇便提出“今称与人不合曰‘矛盾’”。虽然作者当时是将其认为是错义纠正的,但是足以在客观上证实这个义项曾在一段时间内为人们所使用,且至今流传。因此《汉语大词典》有必要将其单为义项。
再如“算命”。《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并未提到“《书》曰:先其算命。师古注曰:逸书也。言王者统业,先立算数以命百事也。”这个具有书证的义项。类似的还有教学、上宿等词条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义项失收的情况。
5.引起争议
将历代学者对同一词条的不同说法一一列举后,再阐明作者观点,是《常谈考误》常用的训释方式。正是这种训释方式给《汉语大词典》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如对“风马牛”的训释。
《常谈考误》中提供了有关词源的两种说法,一种引用了《左传・僖公四年》的书“齐侯伐楚,楚子使與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证:【】“牝牡相诱曰风。”第二种引用了俞文豹的说法:“牛马见风则走,牛喜顺二杜预注云:
〇风,马喜逆风,南风则马南而牛北,北风则马北而牛南,相去遂远,正如楚南海,齐处二
北海也,故曰:‘不相及’。”最后阐明作者的观点认为俞文豹的说法比杜预的说法更
好。《汉语大词典》的训释中仅引用了第一种杜预的说法,未免显得偏颇。
再如对“古刹”的训释。《常谈考误》中谈到:
李阳:《常谈考误》刍议(续)
今人谓前朝旧寺为“古刹”,非也。按《文选》:“王巾头陀寺碑、列刹相望”,李周翰注:“列刹,佛塔也”,又“崇基表刹”,刘良注:“刹,塔也。”《南史・虞愿传》:“以孝武庄严刹七层,帝欲起十层,不可立,分为两刹,各五层。”梁简文帝答同泰寺□□启宝塔天飞。宋之问《登慈恩寺浮图诗》:“凤刹侵云半”,刹之为塔,观此可信。《韵会》以为佛寺,《说文》以为柱,释氏《要览》以为幡竿,皆非。不同于《汉语大词典》的单一训释,《常谈考误》将对“古刹”的几种不同理解,一一列举,然后阐明自己的观点———“古刹”即为“古塔”。不论作者的理解对错与否,列举这些义项的做法对后世的辞书编纂就有宝贵的借鉴作用。
五、总结
无需讳言,《常谈考误》作者所处的那样的历史文化氛围决定了他的“考误”必举例不有不足。如前文已经提到的,对所释词条并未分类,不方便查考;引用书目、但是瑕不掩瑜。合规范;因受历史的局限,释文中偶有迷信和阴阳五行的内容等等。
作为一部明代出现的俗语辞书,记录保存了民俗语汇,对后世俗语辞书乃至当代大型语文工具书的编纂,具有不可忽视的拾遗补缺的作用。我们无需盲目崇拜,厚古薄今;然而我们更不该过分苛责古人,全盘否定。《常谈考误》学术价值应当予以肯定。(全文完)
参考文献
[1][1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4.[2][3][4]焦竑.常谈考误・焦竑序[M].日本汲古书院影印,1974.[5][6][7][8]顾起元.常谈考误・顾起元序[M].日本汲古书院影印,1974.[9][日]长泽规矩也.明清俗语辞书集成[M].日本汲古书院影印,1974.[10]刘叶秋.中国字典史略[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1]姜聿华.中国传统语言学要籍述论[M].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12]汉语大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758.
[14]刘叶秋.中国字典史略[M].北京:中华书局,2004.179.
[15]曲彦斌.民俗语言学(增订版)[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11.[16]张存绅.雅俗稽言[M].日本汲古书院影印,1974.
【二
〇三】【责任编辑:王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