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点击此处查看/隐藏全部注释
2
1
这首诗作于宝应元年(762)春天,杜甫这时居住在成都草堂。从上年的冬天到这年的二月间,成都一带有旱灾,所以当春雨来临之际,杜甫欣喜非常,他以久旱逢甘霖的喜悦心情来描写这场春夜细雨。诗从听觉写至视觉、乃至心理感觉,从当夜写到清晨,结构严谨,描写细腻,情调明快。诗中不用喜悦欢愉之类词汇,却处处透露出喜悦的气息。《杜诗详注》云:\"雨骤风狂,亦足损物。曰'潜'曰'细',写得脉脉绵绵,于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瀛奎律髓汇评》引纪昀语:\"此是名篇,通体精妙,后半尤有神。\"
杜甫以《喜雨》为题的诗,除这首外,还有三首,全部和忧旱有关,表明诗人的心情是和人民息息相关的。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诗一开头,就象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南国大地: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摇荡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丽外,恐怕还由于这种繁丽,不同于某处园林名胜,仅仅局限于一个角落,而是由于这种繁丽是铺展在大块土地上的。因此,开头如果没有“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但是,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于这种意见,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
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焕的说法是对的,这是出于文学艺术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前两句看,莺鸟啼鸣,红绿相映,酒旗招展,应该是晴天的景象,但这两句明明写到烟雨,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千里范围内,各处阴晴不同,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过,还需要看到的是,诗人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江南特点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诗人在缩千里于尺幅的同时,着重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诗的前两句,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水的映衬,村庄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色的映衬。但光是这些,似乎还不够丰富,还只描绘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所以诗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笔:“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就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南朝”二字更给这幅画面增添悠远的历史色彩。“四百八十”是唐人强调数量之多的一种说法。诗人先强调建筑宏丽的佛寺非止一处,然后再接以“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唱叹,就特别引人遐想。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但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讽刺说”,认为南朝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以佞佛著名的,杜牧的时代佛教也是恶性发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讽刺。其实,解诗首先应该从艺术形象出发,而不应该作抽象的推论。杜牧反对佛教,并不等于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佛寺建筑也一定讨厌。他在宣州,常常去开元寺等处游玩。在池州也到过一些寺庙,还和僧人交过朋友。著名的诗句,象“九华山路云遮寺,青弋江边柳拂桥”,“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都说明他对佛寺楼台还是欣赏流连的。当然,在欣赏的同时,偶而浮起那么一点历史感慨也是可能的。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诗是长庆三或四年春(823-824)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人们就会联想到苏轼诗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读了白居易这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宜笑的西施的面影,更加感到东坡这比喻的确切。
乐天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孤山寺北贾亭西”。孤山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耸立,上有孤山寺,是湖中登览胜地,也是全湖一个特出的标志。贾亭在当时也是西湖名胜。有了第一句的叙述,这
第二句的“水面”,自然指的是西湖湖面了。秋冬水落,春水新涨,在水色天光的混茫中,太空里舒卷起重重叠叠的白云,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了一片,故曰“云脚低”。“水面初平云脚低”一句,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接下两句,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莺是歌手,它歌唱着江南的旖旎春光;燕是候鸟,春天又从北国飞来。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在这里,诗人对周遭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而他的用笔,则是细致入微的。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这还是初春季节。这样,“早莺”的“早”和“新燕”的“新”就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两者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所以当它啄泥衔草,营建新巢的时候,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为人传诵,正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这诗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似。
诗的前四句写湖上春光,范围上宽广的,它从“孤山”一句生发出来;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归结到“白沙堤”。前面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面先写景,然后点明环境。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中间的转换,不见痕迹。结构之妙,诚如薛雪所指出:乐天诗“章法变化,条理井然”(《一瓢诗话》)。这种“章法”上的“变化”,往往寓诸浑成的笔意之中;倘不细心体察,是难以看出它的“条理”的。
“乱花”“浅草”一联,写的虽也是一般春景,然而它和“白沙堤”却有紧密的联系:春天,西湖哪儿都是绿毯般的嫩草;可是这平坦修长的白沙堤,游人来往最为频繁。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连歌姬舞妓也都喜爱骑马。诗用“没马蹄”来形容这嫩绿的浅草,正是眼前现成景色。
“初平”、“几处”、“谁家”、“渐欲”、“才能”这些词语的运用,在全诗写景句中贯串成一条线索,把早春的西湖点染成半面轻匀的钱塘苏小小。可是这蓬蓬勃勃的春意,正在急剧发展之中。从“乱花渐欲迷人眼”这一联里,透露出另一个消息:很快地就会姹紫嫣红开遍,湖上镜台里即将出现浓妆艳抹的西施。
方东树说这诗“象中有兴,有人在,不比死句。”(《续昭昧詹言》)这是一首写景诗,它的妙处,不在于穷形尽象的工致刻画,而在于即景寓情,写出了融和骀宕的春意,写出了自然之美所给予诗人的集中而饱满的感受。所谓“象中有兴,有人在”;所谓“随物赋形,所在充满”(王若虚《滹南诗话》),是应该从这个意义去理解的。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的这首《登幽州台歌》只有短短四句,却成为千古以来,世世代代吟咏诵读的经典名句。哪里才是这首诗的精华所在?究竟是什么精神或灵魂凝聚成了这四句脍炙人口的名篇?
陈子昂在唐诗革新方面有着重大功绩,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政治见识和才能。他直言敢谏,多次向武则天进言,却都不被采纳。他不但不受重用,反而因触怒君子而被贬,满腔爱国热情一再遭受打击,政治抱负不能实现,文略才识得不到施展,于是登上蓟北幽州台,心中的悲愤、孤独融于这首《登幽州台歌》的字里行间。
简短的四句诗事实上蕴含了丰富而复杂的感情。诗人首先是因壮志难酬而深感苦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使人也许想到了燕昭王礼遇乐毅的故事,感叹自己未能见到广开言路、善用贤士的圣明君主。诗人由此陷入极度悲伤中,遥想后代也不会遇到与自己相知的人。“前贤已去,后贤未及。”一种不被理解、不被重视的悲哀油然而生。仅此两句,简明易懂,却通过俯仰古今,站在跨越时间的高度,来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惆怅的悲凉似乎刹那间飞越时空,惊天恸地。古人有许多郁郁不得志的诗句,而我认为唯有这两句最能表现仕途失意的感伤。随之而来的便是无尽的孤独。诗人登高,临风远眺,“念天地之悠悠”。诗句继而转向空间的高度。宇宙的浩瀚,世界的苍茫,人生与之相比实在短暂。纵然天地辽阔,却没有人能真正懂自己的心。独在幽州台上,触目感怀,那份旷世的孤独可以与屈原的“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相媲美。与其说是诗人营造出苍凉悲壮的气氛,不如说是诗人内心孤单寂寞的自然流露。这是一种胸怀大志的智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更是行高于众的君子不随浊流的孤独。在当时那个沉迷惨淡、生气寂然的时代,诗人独行于革新齐梁诗风的萎靡之音,宣扬建安风骨的苍劲之音;独行于真正的忧国忧民,正直清廉,不屈于权贵的统治。无限的孤独从诗人心底迸发,于是有了最后一句“独怆然而涕下”的激烈绝唱。岁月悠悠,面对空旷的祖国山川,诗人联想到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洞察国家安危的远见及心系百姓疾苦的忠心凝聚成一股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博大情怀。诗人似乎在与天对话,先是阵云齐拥般深沉抑郁,后又万马奔腾般悲凉激愤。此外,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表现出奋力思索,慷慨激昂的情感。诗人虽百感交集,心事茫茫,压抑孤寂,但并未沉浸在孤独的无尽悲伤中一蹶不振,而是回忆历史兴亡,思考宇宙的渺远及人生的短促,“上下求索”,将孤独的悲凉化作震撼世人的慷慨,表现出一种特有的豪迈。即使孤独,也是慷慨陈词,“激扬文字”,这首诗也因此成为齐梁两百多年以来都未有的洪钟巨响。
王运熙曾经这样评价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由于深刻的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史传诵的名篇。”这首诗之所以能够有如此大的影响力,我认为有几点原因。首先,陈子昂所表达的壮志难酬的情绪在从古至今都是不得志者所共有的,这种主题享有广泛且强烈的共鸣。尤其在当时社会,正直多才的文人难免遭受压抑的困境,理想破灭时心情极度的孤寂郁闷。此诗以其真挚的感情渲染引起仕途失败者“于登高时,每有古今茫茫之感,古人先以言之”的共同感受。其次,诗歌在苍凉悲哀的基调上展现出磅礴的气势和宏伟的情怀,使读者感受到悲壮和豁达。我们读这首诗,能自然体会到诗人悲古伤今的情结,但后两句诗很快将我们的思路引入热泪飞洒般的悲愤中去,让我们体验一种超然的大气。这是何等的超脱,何等的旷达!通过短小精悍的诗句,我们看到了一幅苍茫遒劲的图景,其中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不能实现的孤独者,一位孤独悲伤却毫不沮丧沉沦的豪壮英雄。诗中前两句运用了对仗手法,后两句语气舒缓且苍劲有力,句子前后参差不齐,错落有致,抑扬顿挫,这更加增强了浑厚雄伟的气势和具有震撼性的艺术感染力,为后世所流传诵读。
在现今生活中,我们也许与古人有着不同的处境,然而,历史的长河阻断不了情感的相印。在读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心中不可名状的复杂情感被一语道破,跨世的孤独通过诗句传达到读者内心,读者就在这反复诵读中领会崇高的情感。这便是《登幽州台歌》的魅力所在。
黄鹤楼1 作者: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2树,芳草萋萋鹦鹉洲3。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点击此处查看/隐藏全部注释
据辛文房《唐才子传》载:李白登黄鹤楼见此诗,曾发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叹,遂不作黄鹤楼诗(又见《唐诗纪事》卷二十一)。严羽《沧浪诗话》云:\"唐人七律,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诗的前四句紧扣黄鹤楼落笔,托想空灵,寄兴高远。五、六句转写登楼所见之景,对仗工巧而意境浑融阔大。七八句关合登临思乡之意,情韵悠长。诗中深含一种世事无恒常,游子无定止的人生感喟。方回《瀛奎律髓》云:\"此诗前四句不拘对偶,气势雄大。\"《唐诗训解》云:\"篇吕凡叠十字,只以四十六字成章,尤奇尤妙。\"王夫之、金圣叹指出此诗前半格律乃效沈佺期《龙池篇》前半:\"龙池跃龙龙已飞,龙德先天天不违。池开天汉分黄道,龙向天门入紫薇。\"
山居秋暝1 作者: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2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点击此处查看/隐藏全部注释
这首诗写出了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中秋季的黄昏美景。王维所居辋川别墅在终南山下,故称山居。一场秋雨过后,秋山如洗,清爽宜人。时近黄昏,日落月出,松林静而溪水清,浣女归而渔舟从。如此清秋佳景,风雅情趣,自可令王孙公子流连陶醉,忘怀世事。此诗以一\"空\"字领起,格韵高洁,为全诗定下一个空灵澄净的基调。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诗之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古代文人多借清秋而写悲伤之意,此诗则属乐秋之佳作。《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色韵清绝。\"《唐诗解》:\"雅兴淡中有致趣。\"《唐诗矩》:\"右丞本从工丽入,晚岁加以平淡,遂到天成。\"《唐诗合选详解》王云翼云:\"前是写山居秋暝之景,后入事言情,而不欲仕宦之意可见。\"
过故人庄1 作者: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2。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3。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4。
点击此处查看/隐藏全部注释
作者以亲切省净的语言,如话家常的形式,写了从往访到告别的过程。其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
闻一多先生《唐诗杂论》云:\"真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地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地分散在全篇中,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瀛奎律髓》:\"此诗句句自然,无刻划之痕。\"《唐诗别裁》:\"通体清妙。\"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说:适宜作战的天气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有利于作战的地形不如人民上下团结。
周围三里的内城,周围七里的外城,包围并且攻打却不能够胜利。包围并且攻打一定是有适宜作战的天气的人,但却没有胜利,这就是适宜作战的天气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形。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盾不是不锋利和坚固,粮食也不是不多:但守城的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是有利于作战的地形不如人民上下团结。所以说:百姓不能靠封锁境线,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险要,在天下建立威信不能靠锐利的兵器。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的帮助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的帮助就少。帮助少到极点时,亲戚也会叛离;帮助
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以全天下人都顺从的优势去攻打连亲戚都会背叛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君主要么不打仗,如果进行战争,就必定会胜利。
论语八则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
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讲的是珍惜宝贵的时光。
1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孔于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 (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 作者: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2.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3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4。轮台5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点击此处查看/隐藏全部注释
岑参的边塞诗奇丽壮美,富于浪漫主义激情,也不乏浪漫手法。他善于写奇丽壮美的西北边塞风光,如火山、沙漠、雪海、草原、狂风等,然而这些奇特壮美的自然现象又常常构成艰苦卓绝的环境,形成对军旅生活的考验。而诗人又极善于把边关将士放在这样的考验中,突现他们的豪情壮气。边疆环境的恶劣,边陲生活和战事的艰苦,有力地衬托出戍边将士的英雄主义精神。诗人善于使用夸张、比喻等浪漫主义表达方式,如\"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
岑参与高适都长于写边塞诗,且都具有豪迈雄壮的风格,又都长于七言歌行体。因而自当时起就有\"高岑\"之并称。但二人又有许多不同。仅就二人的边塞诗而言,高偏于悲壮,岑偏于奇丽;高诗多夹叙夹议,直抒胸臆,岑诗则长于描写,多寓情于景;高诗浑厚质实,岑诗瑰奇俊峭;高富于现实关怀,岑长于浪漫想象。大抵就思想而言,高深于岑;就艺术而论,岑美于高。岑诗的艺术个性极为明显,他是盛唐李白之外的又一位优秀的浪漫诗人。
行路难 作者: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彗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行路难,归去来。
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肴菜,收费万钱。胸中郁闷呵,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象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1]。
此地一为别[2],孤蓬万里征[3]。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4]。
赏析
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
首联点出告别的地点。诗人和友人并肩缓辔来到城外,举首远望,只见一抹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一湾清澄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这是写景,但景中含情。那抹淡远的青山可望而不可及,引出一缕怅惘之意,暗透出诗人对眼前离别的无可奈何;而那湾绕城的流水似乎又象征着绵绵离情,潺潺不绝。这一联“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对得很工整,而且“青”“白”相映,使整个画面色彩清丽。“横”字写青山的静,“绕”字写白水的动,也相当准确。
接下去两句写情。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说: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那随风飞舞的蓬草,飘到万里之外去了。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写得流畅自然,感情真挚。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大笔挥洒出分别时的寥阔背景:天边一片白云飘然而去,一轮红日正向着地平线徐徐而下。此时此景,更令人感到离别的凄凉痛苦,难舍难分。这两句“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也对得很工整,切景切题。诗人不仅是写景,而且还巧妙地用“浮云”来比喻友人,他就象天边的浮云,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谁知道他会飘泊到何处呢?无限关切之意自然溢出。而那一轮西沉的红日落得那么徐缓,恋恋不舍地把最后的光线投向青山白水,仿佛不忍遽然离开。而这正是诗人此刻心情的象征啊!
结尾两句写离别时的场景。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似乎和主人的心意相通,不时萧萧长鸣。诗人虽然没有直接说离别的感觉,然而马尚且不耐离情的凄苦,扬鬃哀嘶,人何以堪!
这首诗写得自然明快,感情热诚。诗中青翠的山峦,清澄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再加上班马长鸣,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画面中流荡着无限温馨的情意,感人肺腑。
注释
[1]郭:外城. [2]为别:作别。
[3]孤蓬;一名飞蓬,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万里征:万里行。 [4]萧萧:马鸣声。班:分别。
李白《月下独酌》赏析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原诗共四首,此为第一首。抒发了壮志难酬、宏图难展、无人可与共语的极度的寂寞孤独之情。
李白爱饮酒作诗。月下独酌本是极孤独苦闷极寂寞无聊的事,作者却又歌又舞又醉饮,煞是热闹!月、影本是无知无情之物,作者偏把它拟人化,视为知己,引为同调,与卑鄙龌龊的尘世相比,真可谓是无情胜有情了。
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手中一壶酒,只能是“独酌无相亲”,于是他举杯,邀约自己毕生最喜欢的明月,再加上月光下自己的影子,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于是冷冷清清的场面热闹起来了。
可是明月毕竟只是天边的皎洁一片,它不能解善饮的诗人之意,而影子也不过是随身而伴,不通人情。
此时,渐入醉乡的诗人酒兴发起,于是且歌且舞。月色徘徊,依依不去,仿佛静聆佳音;地下静默的影子也转动着仿佛与诗人共舞。醒时月影交欢,直到酩酊大醉才相互分散,仿佛月、影都与诗人一往情深,于是又深情地许诺:“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诗的题目是《月下独酌》,而李白丰富的想象,描述了一个孤独而又不孤独的场面,表面看来,诗人真的能够自得其乐,而背景则是无限的凄凉。诗的整篇,都给人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可能正是这种无与伦比的孤独感成就了这位千古奇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