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游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2年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初中语文学业水平模拟(三)语文试题

2022年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初中语文学业水平模拟(三)语文试题

来源:尔游网
温州市鹿城区2022年初中语文学业水平模拟(三)

语 文

班级开展了一期《“互联网+”助力身边的文化遗产“活”起来》的项目化学习活动,请你一同参加。

阶段一:方案设计

项目化学习活动方案 项目名称 “互联网+”助力身边的文化遗产“活”起来 本项目引导我们在生活中利用互联网挖掘身边的文化遗产,提高广大群众对文化遗产的项目简述 认识,在互联网技术的助力下,极大地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提升地区文化品位。 核心知识 驱动性问题 项目成果与反思 文化遗产的价值 我们能为身边的文化遗产做些什么? 制作具有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宣传作品,传播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 阶段二:学习实践 实践一 聚焦新闻,探寻文化

1. 打卡温州网红历史文化街区——公园路。(6分)

____________

温州网讯 国庆长假首日,改造完成的公园路正式亮相,沿街商铺开业迎客,作为全市五大亮丽城市名片之一,新开街的公园路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游(guànɡ)①________。

上午10点,公园路、五马街上已经摩肩接(zhǒnɡ)②________,游人如织。濠河泛月、儒英咸集、瓯医溯宗、城隍曲韵……“公园路十景”各有特色。一步一景,一景一故事,不少游客拿着手机或相机,边走边拍照。上午11点左右,码头故事成都火锅店前挤满了人,这里正在上演的是川剧中的变脸。瓯字号里,一位瓯塑工艺师傅现场演示(xián)③________熟的瓯塑制作手艺。南戏台,北照壁。古戏台上余音绕 (liánɡ)④________,台前围满了听戏的市民和游客。 (1)请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2)请为以上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字数不多于20字)(2分)

2. 在学习与长征有关名著《红星照耀中国》的时候,班级举办了“与跨越时空的对话”新闻采访模拟会。下面是小温的采访提纲。(11分)

采访提纲 时间、地点 采访方式 采访问题 1939.6.20 延安 现场访谈 采访对象 采访器材 埃德加· 纸、笔、照相机、录音笔等 ①《红星照耀中国》里面记录了很多红军在长征路上绝处逢生的故事,您能结合某处地点,简要概括他们面临了哪些困境吗?他们生存和发展的秘诀又是什么呢?(3分) ②您采访了这么多大人物,私底下和他们关系怎么样?毕竟能够结交这些人物,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③有人称您为“新闻界的普罗米修斯”,《红星照耀中国》是报告文学的艺术丰碑,既有“生活的真实”,又为“读者的阅读欣赏留下了足够的艺术创造空间”。我很想成为像您这样的记者,您可以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的创作经验,给我几点写作上的建议吗?(4分) (1)请你指出小温采访提纲中存在的几处不足,并加以改正。(4分)

(2)请结合本书的阅读体验,代替回答问题①和问题③。(7分)

→结论一:我们可以深入探寻身边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感受其魅力。

实践二 跟随名家,记录文化

3. 下面是小温摘录的关于自然景观温州市市花——茶花的资料,请你一起品读。(5分)

【甲】和子由柳湖久涸,忽有水,开元寺 山茶旧无花,今岁盛开二首(其二) 苏 轼 长明灯下石栏干,长共松杉守岁寒。 叶厚有棱犀甲健,花深少态鹤头丹。 久陪方丈曼陀雨,羞对先生苜蓿盘。 雪里盛开知有意,明年开后更谁看。 【注释】①子由:苏辙,苏轼弟弟。②曼陀雨:茶无所事事,写诗自伤,抱怨菜盘中仅有苜蓿,无以忍耐饥寒。此处寓指子由为学官,官卑家贫。 品读札记:在文人墨客眼里,茶花是风骨的象征,而在普通大众心中,茶花却是富贵吉祥花。大俗又大雅,世间估计只有茶花。 以上两首诗虽然都是苏轼笔下的茶花,但是所表达的情感既有相同之处(1)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有不同之处: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内容、意象的角度分析) ②③①【乙】邵伯梵行寺山茶 苏 轼 山茶相对花谁栽,细雨无人我独来。 说似与君君不见,烂红如火雪中开。 【注释】①乌台诗案后,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二月被贬黄州,又改贬为汝州、南都,一路漂泊不定,于是请求允谕归隐常州。为了等待圣命恩准,他们行寺领略山茶花的风姿。 ①花雨。③苜蓿(mù xu)盘:唐朝薛令之任左庶子时,一家便缓慢前行,途经邵伯,苏轼独自一人来到梵4. 名家诗文和对联能为文化胜迹增光添彩,请你帮助小温将其对应起来。(3分) A.青山横郭,白水绕城,孤屿大江双塔院;初日芙蓉,晚风杨柳,一楼千古两诗人。 B.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C.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

文天祥祠( ) 浩然楼( ) 谢公亭( )

5. 小温发现,在描绘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观时,名家各有技法,请你进行赏析。(13分) 技法 色彩 具体内容 无色;单色;多色(√) ________。 句子 (1)黑云压城城欲摧,_____________ 景观 雁门:黑云翻卷,似乎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李贺《雁门太守行》) 射下金光闪闪。 感受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湖:莺在争树,燕在啄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格化的描写显示出西湖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天的勃勃生机。 富春江:水面泛着亮光,清澈(吴均《与朱元思书》) 得千丈见底,那么明净可爱。 (4)_________________,恨别鸟惊心。 长安:借花和鸟流露出诗人对(杜甫《春望》) 国破的悲痛。 (5)春冬之时,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郦道元《三峡》)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修辞 (7)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结论二:自然与人文景观滋养了众多文人的心灵,寄托了他们丰富的情感。

实践三 线下探访,传承文化

6. 小温拟探访刘基庙这一文物保护单位,请你帮助他完成下列探究活动。(17分)

刘基庙,旧称诚意伯祠,位于浙江文成县南田镇九都村。南田镇风光秀丽,人杰地灵,被誉为“天下七十二之第六福地”。刘基庙庄严轩敞,制度宏深,为四进单檐二合院式古建筑,构筑严谨。庙分头门、仪门、正厅,庙后附有追远祠,庙门外两侧有“帝师”“王佐”两木坊,总占地面积2944平方米,规模宏大。 刘基传(节选)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基幼颖异。元至顺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行省辟之,谢去。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名,以币聘,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陈时务十八策太祖大喜筑礼贤馆以处基等宠礼甚至。

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曰:.“先生计安出?”基曰:“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天道后举者胜,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在此举矣。”太祖用其策,诱友谅至,大破之,以克敌赏基,基辞。龙兴守将胡美遣子通款,请勿散其部曲,太祖有难色。基从后踏胡床,太祖悟,许之。美降,江西诸

三峡:(6)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2分) 回乐烽:大漠似雪,月华如霜,勾起诗人的思乡之情。 视角 仰视;俯视(√);远观;(3)____________,千丈见底。 近观…… 借景抒情(√);象征 表现 手法 衬托;动静结合(√)…… 正如孔子所言:“(9)____________,仁者乐山。”我们要用心去体会自然万物的情味。 郡皆下。

大旱,请决滞狱。即命基平反,雨随注。因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太祖方欲刑人,基.请其故,太祖语之以梦。基曰:“此得土得众之象,宜停刑以待。”后三日,海宁降。太祖喜,悉以囚付基纵之。寻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暇则敷陈王道。帝每恭己以听,常呼为老先生而不名,曰:“吾子房也。”又曰:“数以孔子之言导予。”所为文章,气昌而奇,与宋濂并为一代之宗。所著有《覆瓿集》《犁眉公集》传于世。

(选自《明史》,有删减)

【注释】①子房:即张良。秦末汉初杰出谋臣,西汉开国功臣,政治家。

(1)小温想通过《刘基传(节选)》的内容加深对“刘基庙”的了解,但对文中加点词的含义不是很清楚,请帮他找出其中推断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谋东下——“东”在此处是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向东”。 .

B.先生计安出——联想到成语“转危为安”中的“安”,推断为“平安”。 .

C.伏兵邀取之——查字典,从“迎候”“拦击,堵截”“求,谋求”等义项中判断“邀”.的意思是“拦击,堵截”。

D.请决滞狱——迁移课内《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的“狱”,解释为“诉讼事件”。 .(2)小温解读文本时对下面句子的断句不是很清楚,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四处)(4分)

既 至 陈 时 务 十 八 策 太 祖 大 喜 筑 礼 贤 馆 以 处 基 等 宠 礼 甚 至。 (3)研究刘基这个人物时,小温想到了周亚夫,并将两人进行对比,请你完成表格。(5分) 比较阅读 出处 主要人物 形象对比 人物评价 《周亚夫军细柳》 司马迁《①____________》 周亚夫 治军严明、恪尽职守、刚正不阿 文帝:周亚夫是真正的将军 《刘基传(节选)》 张廷玉《明史》 刘基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太祖:③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4)有人说:“刘基可称之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伟人”,请你结合下面的材料及《刘基传》的节选内容,说说这句话的依据。(5分)

《左传》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唐人孔颖达解释为: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其身既没,其言尚存。

→结论三:先贤的思想底蕴,可以成就一座城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

实践四 线上搜索,链接文化

●搜寻·文化遗产

资料夹

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且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

链接材料:朱自清《绿》 张中行《负暄琐话——忆朱自清》

绿 朱自清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哗哗哗哗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A.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地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地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

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地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地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B.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有删改)

负暄琐话——忆朱自清 [天津]张中行

朱自清先生的大名和成就,连年轻人也算在内,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差不多都念过他的散文名作:《背影》和《荷塘月色》。我念他的《背影》,还是在中学阶段,印象是:文富于感情,这表示人纯厚,只是感伤气似乎重一些。一九二五年他到清华大学以后,学与文都由今而古,写了不少值得反复诵读的书。一九三七年以后,半壁江山沦陷,他随着清华大学到昆明,以及一九四六年回到北京以后,在立身处世方面,许多行事都表现了正派读书人的明是非、重气节。不幸的是天不与以寿,回北京刚刚两年,于一九四八年十月去世,仅仅活了五十岁。

我没有听过朱先生讲课,可是同他有一段因缘,因而对他的印象很深。这说起来难免很琐碎,反正是“琐话”,所以还是决定说一说。

我的印象,总的说,朱先生的特点是,有关他的,什么都协调。有些历史人物不是这样 ,如霍去病,看名字,应该长寿,却不到三十岁就死了;王安石,看名字,应该稳重,可是常常失之躁急。朱先生名自清,一生自我检束,确是能够始终维持一个“清”字。他字佩弦,意思是本性偏于缓,应该用人力的“急”补救,以求中和。但他终归是秉性难移,多情而宽厚,“厚”总是近于缓而远于急的。他早年写新诗,晚年写旧诗,古人说:“温柔敦厚,诗教也。”这由学以致用的角度看,又是水融。文章的风格也是这样,清秀而细致,总是真挚而富于情思。甚至可以扯得更远一些,他是北京大学一九二零年毕业生,查历年毕业生名单,他却不是学文学的,而是学哲学的。这表面看起来像是不协调,其实不然,他的诗文多寓有沉思,也多值得读者沉思,这正是由哲学方面来的。

泛泛的谈了不少,应该转到个人的因缘了。是一九四七年,我主编一个佛学月刊名《世间解》,几乎是唱独角戏,集稿很难,不得已,只好用书札向许多饱学的前辈求援,其中之一就是朱先生。久做报刊编辑工作的人都知道,在稿源方面有个大矛盾,不合用的总是不求而得,合用的常是求之不得。想消灭求之不得,像是直到今天还没有好办法,于是只好碰碰试试,用北京的俗语说是“有枣没枣打一竿子”,希望万一会掉下一两个。我也是怀着有枣没枣打一竿子的心情这样做的,万没有想到,朱先生真就写了一篇内容很切实的文章,并很

快寄来,这就是刊在第七期的《禅家的语言》。当时为了表示感激,我曾在“编辑室杂记”里写:“朱自清教授在百忙中赐予一篇有大重量的文章,我们谨为本刊庆幸。禅是言语道断的事,朱先生却以言语之道道之,所以有意思,也所以更值得重视。”这一期出版在一九四八年一月,更万没有想到,仅仅九个月之后,朱先生就作古了。

大概是这一年的五月前后,有一天下午,住西院的邻居霍家的人来,问我在家不在家,说他家的一位亲戚要来看我。接着来了,原来是朱先生。这使我非常感激,用古人的话说,这是蓬户外有了长者车辙。他说,霍家老先生是他的表叔,长辈,他应该来问安。其时他显得清瘦,说是胃总是不好。谈一会闲活,他辞去。依旧礼,我应该回拜,可是想到他太忙,不好意思打搅,终于没有去。又是万没有想到,这最初的一面竟成了最后一面。

死者不能复生,何况仅仅一面,但我常常想到他。朱先生学问好,古今中外,几乎样样通。而且缜密,所写都是自己确信的,深刻而稳妥。文笔尤其好,清丽,绵密,细而不碎,柔而不弱。他代表“五四”之后散文风格的一派,由现在看,说是广陵散也不为过。可是我推重他,摆在首位的却不是学和文,而是他的行。《论语》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话,这里无妨断章取义,说:与他的行相比,文可以算作余事。行的可贵,具体说是,律己严、待人厚都超过常格,这二者之中,尤其超过常格的待人厚,更是罕见。这方面,可举的证据不少,我感到最亲切的当然是同自己的一段交往。我人海浮沉,认识人不算少,其中一些,名声渐渐增大,地位渐渐增高,空闲渐渐减少,因而就“旧雨来,今雨不来”。这是人之常情。朱先生却相反,是照常情可以不来而来。如果说学问文章是广陵散,这行的方面就更是广陵散了。

说来也巧,与朱先生告别,一晃过了二十年,一次在天津访一位老友,谈及他的小女儿结了婚,问男方是何如人,原来是朱先生的公子,学理科的。而不久就看见他,个子比朱先生高一些,风神却也是谦恭而恳挚。其时我老伴也在座,事后说她的印象是:“一看就是个书呆子。”我说:“能够看到朱先生的流风余韵,我很高兴。”

(有删改)

●解读·筛查整理(14分)

7. 小温借助网络资源,搜寻温州的文化遗产,下列选项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瓯绣:民间技艺 物质文化遗产 C.索面:民间美食 非物质文化遗产 产

8. 小温准备将搜集到的朱自清旧居资料整理起来,在班级模拟申报文化遗产,请你完成下面的人物对话。(11分)

小温:朱先生不仅学问好,而且品行出众,《负暄琐话——忆朱自清》中张中行先生回忆了与朱自清先生交往的两件事:(1)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对朱先生(3)________、(4)________都超过常格的(5)________之情。 小州:张中行先生称赞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文笔尤其好,清丽,绵密,细而 不碎,柔而不弱。”请你从景物描写角度从文中画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句进行批 ......注赏析。(3分)

小温:我选(6)________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贴士:景物描写角度 ①视角多样;②移步换景; ③虚实结合;④动静结合; ⑤多种感官;⑥情景交融; ……

B.拦街福:民俗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 D.朱自清旧居:人文景观 物质文化遗

小州:你的解读太到位了!不过我还有个疑问,朱先生主要写梅雨潭的绿,但在倒数第二段又写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和杭州虎跑寺的“绿壁”,这是不是多余的呢? 小温:不是的,我借助下面的“知识卡片”告诉你吧!(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州:哦,原来是这样,我明白了。

小温:朱自清先生虽然祖籍不是温州,但是他写下了四篇风格各异的散文,收录到《温州的踪迹》,读来别有韵味,他用温情的目光传递给读者凝视自然和人生的姿态。 小州:所以,“朱自清旧居陈列馆”也可以作为文化遗产候选项目吧! ●感悟·文化魅力(16分)

9. 小温模拟填写文化遗产项目申报书时需要你的帮助。请你结合相关资料和阅读体验,就人文价值和影响方面完善“项目推荐”。(6分)

项目推荐

我推荐“朱自清旧居陈列馆”作为文化遗产候选项目。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我们要尊重和保护历史名人故居,通过缅怀、追忆和学习名人的方式来提升我们的内在品质与文化修养,使其代代相传,成为我们的精神家园。

10. 请你根据“搜寻·文化遗产”相关内容与下面的资料卡片,和小温一起制作“朱自清旧居陈列馆明信片”这一文创产品,并为其撰写文字介绍,帮助大家了解朱自清旧居陈列馆。(10分)

要求:①至少使用两种说明方法;②思路清晰;③不少于200字。 ......

资料卡片 景点名称 英文名称 所在地 朱自清旧居陈列馆 The Museum of Zhu Ziqinɡ's Former Residence 温州市鹿城区四营堂巷34号 结构:五间三进合园式木构建筑 概述 尺寸:面宽14米,进深24米 规模:现存一、二进,是目前国内关于朱自清人物专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陈列馆之一

→结论四:处处留心,时时在意,文化遗产就在身边,保护和传承需要你我携手。

阶段三:成果构筑

11. 项目学习是一种走向生活的深度学习方式。这次活动呈现了很多身边的文化遗产,根据项目方案,我们要完成《凝聚合力,保护遗产——让生活更美好》宣传册的制作。本册设“重拾散落民间的珠贝”“复兴源远流长的瑰宝”两个篇章。请你根据活动体验,任选一个篇章,按要求写一篇作文;你也可以为此项目学习活动写“项目启发”。(60分) 角度 重拾散宣传册篇章 复兴源远流长的瑰宝 附录 项目 启发 落民间的珠贝 插图 温州民俗 剃头担 要求 民俗文化意蕴丰富,既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又增加了民族凝聚力。它们带给你全新的体验,请结合项目学习过程谈谈你对民俗文化的理解。 李子柒:让传统走进年轻人的生活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久弥新,它们给予了你更多的期待。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谈谈作为中学生的你该如何走进传统文化。 此次活动引发了你深层的思考,请根据卷首的项目化学习活动方案,结合项目化学习实践过程和漫画插图,书写你的启发。 ①自拟题目,自选文体;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套写、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答案

书写(5分) 略

1. (6分)(1)(4分)①逛 ②踵 ③娴 ④梁 (2)(2分)示例一:改造完成的公园路正式亮相 示例二:公园路国庆节开街,温州市民,走起!

2. (11分)(1)(4分)第一,缺少采访目的的设计。添加采访目的,如,了解《红星照耀中国》的成书过程,感受长征精神。第二,问题②中加入了自己的主观臆断并触及对方隐私,偏离采访主题,显得没有礼貌。问题②可改为:您采访了这么多人物,给您感受最深的是谁?他的什么精神品质令您记忆犹深? (2)(7分)问题① 示例:大草地。

困境:自然环境非常恶劣;物资供应极度匮乏;重兵围追堵截。

秘诀:战士们一路砍伐长竹,在泥淖上铺出一条曲折的路;在藏民地里收割青稞,挖掘甜菜和萝卜等蔬菜补充供给;在长征路上留下一小部分人员组织游击队,在敌人侧翼进行骚扰和牵制。(3分)

问题③ 示例:首先是真实且客观。《红星照耀中国》是纪实性作品,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中国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全面地了解到中国党人的真实生活。书中记录了那个时期的相关史实,客观叙述了“红色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其次要塑造生动形象的立体人物。本书塑造了一大批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如、周恩来、彭德怀等领袖。最后,内容呈现形式要丰富多样。书中采用多种呈现形式来记录史实、分享感悟,有采访、转述、逐条的日记等。新闻写作不仅要保持严肃、客观、求真的新闻态度,还要有一定的人文情怀(或丰富形式),这样的纪实性作品才能在保持真实性的同时,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4分)

3. (5分)(1)(2分)两首诗都赞美了山茶花不畏严寒、坚韧高洁的品格

(2)(3分)【甲】诗通过对严冬里在寺庙长明灯下石栏杆旁盛开的山茶花地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弟弟子由的勉励,希望有人欣赏子由,使子由得到重用。【乙】诗诗人以山茶花自比,表现出自己历经磨难仍然坚定操守,品格坚贞,不愿随波逐流的高尚品质 4. (3分) C A B

【解析】A项中“两诗人”指文天祥与孟浩然,“浩然”二字取自文天祥的《正气歌》“于人曰浩然”。据说唐代诗人孟浩然曾游历江心屿,“浩然楼”为纪念他而建,故A项为浩然楼;B项出自李白的《谢公亭·盖谢朓范云之所游》,故B项为“谢公亭”;C项“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可联想到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故C项为“文天祥祠”。

5. (13分)(1)甲光向日金鳞开 (2)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3)水皆缥碧 (4)感时花溅泪 (5)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6)示例:江水湍急,潭深水碧,水中有影,相映成趣 (7)比喻 (8)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9)知者乐水

6. (17分)(1)(3分)B 【解析】“先生计安出”的“安”可迁移至《卖油翁》中“尔安敢轻吾射”的“安”,解释为“怎么”。B项推断不正确,故选B项。 (2)(4分)既至/陈时务十八策/太祖大喜/筑礼贤馆以处基等/宠礼甚至。

(3)(5分)①(1分)史记 ②(3分)廉洁正直 足智多谋 才华横溢 ③(1分)刘基是杰出的谋臣

(4)(5分)立德:①立法定制。刘基请求制定法律制度,制止滥杀无辜。②刘基清廉正直,

体恤民情。刘基平反冤狱,极力劝阻明太祖加刑于人。

立功:①定征讨大计成帝业。刘基善于总揽全局,出谋划策,辅佐明太祖集中兵力攻克陈友谅的。②主张收编胡美的,以和平的手段平定了江西。

立言:刘基为明朝一代宗师,对明代文坛贡献巨大,并为后世留下许多著作。

【参考译文】刘基,字伯温,青田县人。刘基小时候异常聪明。元朝至顺年间中进士,(朝廷)任命(他为)高安县丞,有廉洁正直的名声。行省征召他,(他)拒绝了。到明太祖攻下金华,平定括苍,听到刘基的名声,用财物聘请他,刘基没有答应,总制孙炎两次写信坚持邀请他,刘基才答应。到了之后,陈述当时的形势和十对策。太祖非常高兴,修建礼贤馆安顿刘基等人,恩宠礼遇到了极点。

恰逢陈友谅攻陷了太平,图谋向东进军,态势十分嚣张,将领们有的建议投降,有的建议逃到钟山盘踞(下来),刘基瞪着眼睛不说话。太祖说:“先生啊,我们怎么制定计谋呢?”刘基说:“贼寇骄横,等他们的深入进来,(我们的)伏兵拦击战胜他们,(很)容易啊。上天的道理是后发动(大事)的人最终能获胜,择取威势控制敌人来成就王业,关键在打这一仗啊。”太祖采用他的计谋,引诱陈友谅到来,彻底攻克了他的,(太祖)因为战胜了敌人(就)赏赐刘基,刘基拒绝了。龙兴的守将胡美派遣儿子转达投降(的诚意),(但)要求不解散他的,太祖有些为难。刘基从后面踏太祖椅子,太祖醒悟,答应了胡美的要求。胡美投降,江西各部郡都归顺了太祖。

大旱(之时),(刘基)请求判决长期没有判决的诉讼事件。(太祖)立即命令刘基(为冤狱)平反,大雨随之而下。(刘基)请求制定法律制度,来制止滥杀(无辜)。太祖正要加刑于人,刘基问他原因,太祖把梦中的事告诉了他。刘基说:“这是得土地得民众的象征,应该停止加刑来等待(吉象到来)。”过后三天,海宁(地方官兵)投降了。太祖高兴,把全部的囚犯交给刘基释放。不久(刘基)被授予御史中丞兼太史令的官职。

闲暇之时(刘基)便向(太祖)陈述为王的方法。太祖每次都洗耳恭听,常常称刘基为老先生而不(叫他的)名字,说:“你就是我的子房啊。”又说:“(老先生)多次以孔子之言来劝导我。”(刘基)写的文章,气势浩大而奇妙,与宋濂同为一代宗师,他的著作有《覆瓿集》《犁眉公集》流传于世。

7. (3分)A 【解析】根据“搜寻·文化遗产”相关内容可知,瓯绣是一种技艺,是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且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A项表述错误。故选A项。

8. (11分)(1)(1分)他约稿后朱先生不吝赐稿 (2)(1分)朱先生亲自登门看望他 (3)(1分)律己严 (4)(1分)待人厚 (5)(1分)敬仰

(6)(3分)示例一:A 视角多样,由仰视云,到环视岩面、草丛、瀑布,再到俯视水花;从色彩角度描绘岩面、草丛、水花;从声音、形状、速度等角度描绘瀑布。景物丰富而不杂乱,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示例二:B 虚实结合,由眼前醉人的绿联想到这绿能使“轻盈的舞女”临风飘举,“善歌的盲妹”明眸善睐,由实景写到虚景,角度的变换使潭水的“绿”豁然进入新境界,作者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7)(3分)文章倒数第二段运用闲笔,通过与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和杭州虎跑寺的“绿

壁”作对比,来说明梅雨潭的“绿”明暗适度,浓淡相宜,绿得恰到好处,比直接描述更能增强作品的意境,表达出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由衷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9. (6分)示例:朱自清先生行、学、文皆出众。他品行高洁,一生正派,明是非,重气节,待人厚,律己严;他的学问好,文思缜密,古今中外,几乎样样通晓;他的散文风格自成一派,文笔清丽绵密,真挚而富于情思。正如张中行先生在《负暄琐话——忆朱自清》中所说“有关他的,什么都协调”。朱自清先生不仅品德修养让人敬佩,其文采也让人钦佩不已。如《绿》一文形象地描绘了梅雨潭“奇异”“醉人”的美,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浓郁的诗韵。真挚充沛的情感,大胆丰富的想象,生动传神的语言,让他的散文作品达到了如诗似画般的艺术境界。他是一个德艺双馨的人,是一个真正有益于社会的人。

10. (10分)示例:朱自清旧居陈列馆位于温州市鹿城区四营堂巷34号,建于晚清。该故居为五间三进合园式木构建筑,面宽14米,进深24米,现存一、二进。踏进朱自清旧居陈列馆,就像进入了江南园林一般,景致分外怡人,令人神清气爽。馆内展品丰富,由朱自清先生的起居室、人生经历、温州踪迹、著作四个部分组成。朱自清旧居陈列馆是目前国内关于朱自清人物专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陈列馆之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