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7): 40-47.XUAN Dangwei, SHEN Jingwen, HU Qingfang, et al. Analysis of driving factors of production water in Huai'an City based on KAYA Identity
and LMDI Model] J].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 2019, 50(7): 40-47.KAYA恒等豆和LMDI占解法的推曰市生产用水軀动因秦分祈轩沈静文彳,胡庆芳1,王银堂1,刘勇I,崔婷婷1(1.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29; 2.河海大学 水文水资源学院,江苏南京210098; 3.淮安市清江浦区农业与水利委员会,江苏淮安223001)摘 要:分析了 2008—2017年淮安市主要用水指标的变化特征,综合考虑了水资源禀赋、水资源开
发利用、人口规模、经济水平、产业结构、用水效率6个因素对淮安市生产用水的影响,基于扩展的
KAYA恒等式建立了用水驱动因素分解模型。并应用对数均值迪氏指数法对2008—2017年淮安市生
产用水变化进行分解分析,以评价逐年和多年时间尺度上各类驱动因素对生产用水的相对影响程度。
结果表明:2008—2017年淮安市用水总量和生产用水量总体呈下降态势,主要用水效率指标均有改
善;经济水平和用水效率提升是淮安市2008—2017年生产用水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两者在逐年和
多年时间尺度上对生产用水变化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56.49%、-127.71%和56. 63%、-126.57%。研究成果对了解淮安市用水总量及主要用水效率指标的历史发展趋势,正确理解淮安市产业结构与用
水结构协调发展具有参考价值。关键词:用水指标;驱动因素;KAYA恒等式;对数均值迪氏指数分析方法;淮安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用水效率控制红线doi: 10.13928/j. cnki. wrahe. 2019. 07. 005一听语音聊科研一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文章编号:1000-0860(2019)07-0040-08中图分类号:TV213. 4 文献标识码:AAnalysis of driving factors of production water in Huafan City based on KAYA Identity and LMDI Model
XUAN Dangwei1'2, SHEN Jingwen3, HU Qingfang1, WANG Yintang1, LIU Yong1, CUI Tingling1(1. State Key Laboratoiy of Hydrology-Water Resources and Hydraulic Engineering, Nanjing Hydraulic Research Institute, Nanjing 210029,Jiangsu, China; 2. College of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8, Jiangsu, China; 3. Qingjiangpu
District Agriculture and Water Resources Commission, Huai'an Water Conservancy Bureau, Huai'an 223001, Jiangsu, China)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d the changes of the main water use indicators in Huai'an from 2008 to 2017, and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ed the impact of water resources endowment,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population size, economic
level,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water usage effectiveness on production water in Huai'an City. Based on the extended KAYA identity, a water-driven factor decomposition model was established. Log mean Divisia index (LMDI) was used to decompose the water consumption changes in Huai'an City from 2008 to 2017 to evaluate the driving factors of various types of driving factors on the收稿日期:2018-11-30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多源雨洪信息综合挖掘与预测预报方送” (2016YFC0400902)作者简介:轩(1994—),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E - mail: xuandangwei@163.com40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 Vol. 50 No. 7轩,等〃基于KAYA恒等式和LMDI分解法的淮安市生产用水驱动因素分析yearly and multi-year time scal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tal water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 water consumption in
Huai'an City decreased from 2008 to 2017, and the main water efficiency indicators improved. The economic level and water efficiency improvement were the main driving factors for production water changes in Huai'an from 2008 to 2017. Economic level and
improvement of water use efficiency were the main driving factors for the change of production water use in Huai'an city from 2008 to 2017, and their relative contribution rates to the change of production water use were 56. 49% ~ 127. 71% and 56. 63% ~ 126. 57% , respectively, on a yearly and multi-year time scale. The research results had a reference value for knowing the his
torical development trend of water consumption and main water efficiency indicators, and for understand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water structure in Huaian* city.Keywords: Water utilization index; Driving factor; KAYA identity; LMDI model; Huai'an City; The most stringent water man
agement system ; Water efficiency control red line0引言用水指标是反映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的重要变
量,包括用水总量、用水结构和用水效率等指标。深 入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用水效率指标的变化规律,对 于科学认识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问题,推进节水型
社会建设,促进社会经济与水资源、水环境之间的协
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正不断 深入。李善综等⑴通过分析用水总量、人均综合用
水量、万元 GDP( Gross Domestic Product)用水量、亩
均灌溉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等用水指标的 变化,阐明了珠江流域各水资源二级区用水总量及主 要用水效率指标的历史发展趋势;马冬春等⑷基于
直接计算法和投入产出分析,建立了价值型-实物型
混合型水资源投入产出模型和产业用水效率贡献模 型,测算了 2010—2015年北京市各产业用水效率和 产业结构变动对综合用水效率提高的贡献;孙才志 等⑶研究了 1997—2008年全国用水效率变化特征, 并量化了产业用水效率效应、产业用水结构效应、经 济水平效应等5种驱动因素对全国用水效率变化的相
对贡献;谢巍⑷运用KAYA恒等式及LMDI方法对中
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生产用水也开展了类似研究;
白夏等⑸则研究了山东省17个地级市历年生产用水 量需求变化,指出经济水平效应和用水效率效应是影
响该省生产用水变化的主要因素。江苏省淮安市地处淮河流域中下游,位于我国南
北过渡带,是苏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和重要的新兴工业
城市之一。解析淮安市用水指标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不仅可为该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宜接依据,而且
对于我国类似自然地理和经济社会特点的地区深化节
水型社会建设也具有借鉴作用。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 究的基础上,分析了 2008—2017年淮安市主要用水
指标变化特征,进一步采用扩展的KAYA恒等式建
水利水电技术 第50卷2019年第7期立了淮安市生产用水需求驱动效应因素分解模型,应 用LMDI分解方法综合评价了水资源禀赋、水资源开
发利用、人口规模、经济水平、产业结构、用水效率
6类驱动因素对淮安市生产用水变化的影响程度。1研究区域与数据1. 1研究区域淮安地处江苏省北部中心,东与盐城市接壤,南
邻扬州市、蚌埠市、滁州市,西倚宿迁市,北与连云
港市毗连。全市总面积10 030 kn?。下辖淮阴区、清
江浦区、淮安区、洪泽区、涟水县、金湖县和吁胎
县。201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 491.4万人,地区生产
总值3 387. 43亿元,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人口
城镇化率为61. 25% o淮安市是典型的苏北水网地区,境内河湖交错, 京杭大运河、淮沐新河、苏北灌概总渠等9条河流纵 贯横穿,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大部分位于市
境内。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约9力mm,降水时空分
布不均。淮安市本地水资源虽不十分丰富,但过境水
量大,水资源开发利用以准河上中游来水和南水北调
工程引江调水为主。1.2基础数据根据历年的《淮安市统计年鉴》和《淮安市水资源
公报》等资料⑷,本文收集了 2008-2017年淮安市
社会经济和用水指标数据。其中,社会经济数据主要
来源于《淮安市统计年鉴》,包括人口、第一产业增
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等;用水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
《淮安市水资源公报》,包括历年用水总量、各产业
用水量、人均综合用水量、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等。1.2. 1 社会经济2008-2017年淮安市社会经济数据如表1所列。
由该表可知,2008-2017年间淮安市经济总量呈扩张
性增长,2008年全市GDP为915. 83亿元,到2017年41轩,等〃基于KAYA恒等式和LMDI分解法的淮安市生产用水驱动因素分析表1淮安市2008-2017年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年份常住人口 /万人第一产业 增加值/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小计第三产业 增加值/亿元GDP/亿元人均其中:工业GDP/万元2008482.3481.5142. 01453. 25381.75440. 92517. 320. 57371. 22915. 831 047. 371 193. 651 354. 081 534. 061 720. 451 907. 481.902009201014& 12154. 9352& 04615.162. 182. 482. 823. 19481.0480.3480.3423. 584. 13548. 04620. 93201120122013161.28708. 67602. 02698. 94792. 6016& 22173. 77179. 50185. 961. 13194. 99817. 80482.7485.2487.24.0491.4925. 751 029. 441 141. 1 245. 531 325. 253.563.934. 324. 6920140. 09987.111 082. 861 1. 0769& 54777.48201520162 105. 092 294. 552 459. 24859. 939. 0020175.00注:表中经济数据均是2008年的同比价格水量。生产用水量是淮安市用水总量的主要组成部 分,其占比一直维持在93%左右;在生产用水量总
体降低的同时,第一产业用水占比基本保持不变,第 二产业用水比例总体降低 第三产业用水比例总体升 高,三产用水比例由2008年的83. 93 : 13. 67: 2. 40调
整为 2017 年的 84. 42:11.86: 3. 72o表2淮安市2008-2017年用水量指标 亿m3第一产业用水量第二产业用水量年份第三产业
生产
用水
小计其中:灌溉小计其中:用水量用水量总量工业2008200926. 9529. 0627. 8226. 5924. 9027. 7924. 1023. 2323. 7224. 2824. 8426. 7325. 6024. 4222. 134. 394. 324. 054. 294. 4. 780. 7860. 770. 840. 880. 7532. 1134. 2232. 7531.6334. 4536. 5835. 1334. 2232. 3635. 5231.860.9190. 8770. 92720102011201220131. 1530.710.810.910. 9530. 2533. 3829. 7227. 2924.9121. 1820. 4820. 5521.061.2图1淮安市行政区划20142015
4.711.2781.2781.23. 113. 463.4129. 4320161.051.072& 2328. 7630. 4030. 95已达2 459. 24亿元,GDP年均增长率达到11. 60%。
20171.347在GDP快速增长的同时,淮安市产业结构持续调整,
第一、第二产业占比不断降低,第三产业占比持续上
升,三产比从2008年的15. 51 : 49. 49 : 35. 00调整至 2017 年的 7. 93 :53. : 3& 18。在 2008—2017 年淮安
2研究方法2. 1 KAYA恒等式市GDP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常住人口变化不大, 故人均GDP有较快增长。1.2.2 用水指标表2、表3和图2、图3给出了 2008—2017年间
日本学者KAYA⑻提出了以其名字命名的恒等
式,用来描述碳排放与能源效率、能源结构、经济水 平和人口规模之间的关系⑼淮安市主要用水指标数据。淮安市用水量指标包括用 水总量、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用水量等;
综合用水效率指标包括人均综合用水量和万元GDP 用水量;产业用水效率指标包括农田亩均灌溉用水
D eco2 E GDP E^=~TXGDPX~FxP(1)式中,Ec°2为某时期CO2排放总量;E为某时期能源
消耗总量;GDP为某时期国内生产总值;P为某时期
总人口数量。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和第三产业万元增加值用
42孙才志等[⑹扩展了 KAYA恒等式,并将其用于分水利水电技术 第50卷2019年第7期表3 淮安市2008—2017年用水效率指标
m3综合用水 效率指标产业用水效率指标年份人均综 万元农田灌
农田灌 水田灌溉 万元第三产业
合用 GDP 溉亩均 溉水有 工业 万元增
水量用水量用水量效利用 亩均
系数用水量增加值 加值
用水量用水量20082376. 16538—75920. 5924. 022009685349. 26579—81820. 8422. 632010652294.31561—79016. 9420. 782011630252. 725350. 53075415. 4015.492012674210. 944050. 55056816. 5012. 962013736206. 4560. 58563515. 9513.052014657167. 033820. 57344514. 3613.032015604139. 803530. 58742412. 9512. 222016622132. 493540. 59142311.9012.212017630125. 85356
0. 59542811.5711.40年份(a)用水总量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年份(b)生产用水量比例图2 2008—2017年淮安市用水总量与生产用水量析区域生产用水与有关驱动因素之间的关系罗二 2 $ 二 2-----GDPx -------GDP: V-------r.i
iP GDP GDP,=Y g xS: x/. xP⑵is. = GDP/GDP(3)水利水电技术 第50卷2019年第7期轩,等〃基于KAYA恒等式和LMDI分解法的淮安市生产用水驱动因素分析(a)综合用水效率指标(b)工业及第三产业用水效率指标图3 2008-2017年淮安市主要用水效率指标I严 W/GDP:
(4)式中,:为国民经济产业序号;力为年份;〃为水资
源利用总量(亿m3);必为第7产业水资源利用量
(亿mJ; GDP,为第:产业的增加值(亿元);P为一
个国家或区域人口总量(亿人);g为人均GDP(万
元),反映该国家(地区)的经济水平;&为第:产 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无量纲),反映一个国家
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厶为第「产业万元增加值用水 量(m3)。白夏等⑸在式(2)的基础上提出用于分析区域产 业用水量与6种驱动因素之间关系的KAYA恒等式的
扩展式,将其应用于山东省生产用水变化研究中2 = Z二 GDPtx^-x^-xP& 叭txGDP\" %GDPtx GDP“=X gtxrtxwtxPtxGitxHit (5)i = i本文在式(2)、(5)的基础上,建立了用于分析
淮安市生产用水与驱动因素关系的KAYA恒等式Wt=£若〒 GDPt %R丁斤t Wt x^xGDP血it x航Witm=X gtxrtxwtxPtxGitxHit
(6)i = i43轩,等〃基于KAYA恒等式和LMDI分解法的淮安市生产用水驱动因素分析gt = GDPt/Wt r,-R,/P, w, = Wt/Rt
G“=GDP/GDP,
(刀⑻采用式(19)-(24),可进一步评价经济水平效 应、水资源禀赋效应、水资源开发利用效应、人口规
(9)(10)(11)模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用水效率效应对生产用水变 化的相对贡献率[⑷=_______________AW^________________Ps = \\AWg +AWr +AWw +AWP +AWe +AWH
%=W“/GDP“
式中,i和m为国民经济产业序号和产业划分总数;
(19)(20)(21)/为年份;巴为生产用水总量(亿mJ; GDP,为国内
生产总值(亿元);P,为人口总量(亿人);Rt为多年
平均水资源总量(亿m3);为第i类产业的用水总 量(亿川);GDZ£为第i类产业增加值(亿元);gt
AWrpT = \\AWg +AWr +AWw +AWP +AWe +AWh pw ~ \\AWg +AWr +AWw +AWP +AWg +AWh =_____________価”为单方水经济产出(%/m3); r,为人均水资源量,反
映区域水资源丰枯程度(m3/A); d为水资源开发利
用率,反映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无量纲);J
为第i类产业占GDP比重(无量纲);%为第i类产
业万元GDP用水量,反映该产业用水效率高低(n?/ 万元)。2.2 LMDI因素分解法LMDI是由ANG等⑴]提出的一种分析方法,具
有分解完全、无残差的优点,且结果具有唯一性和易 解释性。LMDI因素分解法在环境污染物排放的影响 因素和作用机制方面应用较多说],近年来逐步应用
于水资源研究领域「⑶O本文已明确了影响生产用水量的6类驱动因素,
根据式(6)可以对生产用水的变化进行因素分解,确 定每个影响因素对生产用水影响的大小。若计算初期
和第T年区域生产用水量分别记为和W7,从初 期到第T年的生产用水量变化值4W可分解为6类子
效应,分别为经济水平效应4陷、水资源禀赋效应
AW八水资源开发利用效应△%、人口规模效应
4阵、产业结构效应4和用水效率效应人町AW^Wt- Wo =平 +AWr +AWw +awp+awg+awh(⑵平T — Wg 「WlnWnz T-lnW1 q2 0 xlng竺Tg0
(13)AWr ~lnWT —-lnW Wn 0 X n TrT0(14)AWw ~}nWWTT -- WIn%a % 11 w%T(15)AWp ~\\nWWTT —- WlnI7q 0 X ln PPTQ(⑹AWg~ ES, ln略—-ln%xlnG° Wq G; t(17)H~ h lnWT-lnW0X[nHifi(18)44AWPpp \" \\AWg +AWr +AWw +AWP +AWg +AWh (22)=____________WPg ~ \\AWg +AWr +AWw +AWP +AWg +4陷
(23)pH ~= ____________+AWr +AWMw +AWP +AWg +AWh(24)式中,若贡献率%>0,则说明经济水平效应对生产 用水具有增量驱动效应;反之,则具有减量驱动效
应,其他各驱动因素的贡献率类似。经济水平效应等
各类驱动因素对生产用水影响程度的大小取决于贡献
率绝对值的高低。贡献率绝对值越高,则相对影响越
大;反之,相对影响越小。3结果分析与讨论3. 1用水指标变化根据表2可知,2008—2017年淮安市用水总量
整体上呈减少态势。全市用水总量由2008年的 34. 45亿m3降低至2017年30. 95亿m3,年均递减 率为1.18%。在生产用水量方面,第一、第二产业
用水量均呈下降态势,年均递减率分别为1-16%,2. 76% ,第三产业用水量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3. 78% ,尽管淮安市第一产业用水量年均递减率不
高,但由于第一产业用水量占用水总量的比重较高,
故第一产业用水量的下降仍是全市用水总量下降的主
要原因。同时,淮安市人均综合用水量和万元GDP 用水量均呈下降态势。其中人均综合用水量从2008
年的2 m3下降至2017年的630 m3,这是在同期常 住人口总数有一定增长的情况下,用水总量仍有所下
降的原因。万元GDP用水量的降低幅度较为显著,
2017年较2008年的相对减少幅度达66. 5%、年均递 减率达到11.5%,万元GDP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包
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全市宏观经济结构的持续调
整,即单位增加值用水量较低的第二、第三产业规模
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各产业内部产业结构的持续调
水利水电技术第50卷2019年第7期轩,等〃基于KAYA恒等弍和LMDI分解法的淮安市生产用水驱动因素分析整和生产过程中节水水平的提高。从表3可知,淮安市各产业用水效率均具有显著 提升,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2.61%,这说明两者对淮安市生产用水变化总体表 现为减量驱动效应,且相对影响强度不大;人口规模
对淮安市生产用水变化的影响量均值为0. 15亿m3,
其相对贡献率均值为2. 28% ,说明人口规模变化对 淮安市生产用水变化的影响作用较小;经济水平对淮
和第三产业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明显。由于农 业耕作方式改进和灌区节水改造推进等原因(2011- 2017年间,淮安市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 53
增长至0. 595),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从538 m3降低
安市生产用水变化在各年均呈显著的正向增量效应, 其影响量均值为3. 80亿m3,相对贡献率为56. 49% ;
至356 n?,年均递减率为4.48%(其中水田灌溉亩均
用水量的减少更为明显,从759 m3减少至428 m3)o
产业结构对淮安市生产用水变化的影响量均值为-1- 72 亿m3,其相对贡献率为-25.63% ,对淮安市生产用
虽然第一产业用水量的相对下降幅度不是很明显,但
用水量绝对下降规模不低,这是导致生产用水总量和
水具有减量驱动效应;用水效率对淮安市生产用水 变化的影响量均值为-& 58亿m3,其相对贡献率为
-127. 71% ,是促使淮安市生产用水量下降的持续驱 动力,而且是主要驱动力。用水总量下降的主要原因。2008-2017年淮安市万
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年均递减率达到6. 20% ,这说 明淮安市工业节水水平具有持续的进步,这是在同期 淮安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达13. 19%的情况下, 工业用水量得到有效控制的主要原因。第三产业万
根据表6、表7,在多年时间尺度上,六类驱动
因素对淮安市生产用水变化的影响作用与逐年平均得
到的结果接近。经济水平对生产用水的正向驱动作用 明显,其相对贡献率为56. 63% ;用水效率对淮安市 生产用水的反向驱动作用明显,其次为产业结构,两
元增加值用水量的下降态势较第二产业更为明显,
2008—2017年其年均递减率达到7. 95% ,最终结 果是第三产业规模大幅度增长而用水量绝对增加量
不大。者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126. 57%和-25. 37% ;水 资源禀赋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对淮安市生产用水略有反 向驱动作用,人口规模的变化略有正向驱动作用。因
3.2生产用水驱动因素根据上文可知,淮安市生产用水量占用水总量的
绝大部分,前者的变化情况决定了淮安市用水总量的 变化特征。因此本文运用LMDI的加法分解形式,进
此,多年时间尺度上各驱动因素对淮安市生产用水变
化的相对贡献与逐年时间尺度上基本一致。4结论一步评价了经济水平、水资源禀赋、水资源开发利
用、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和用水效率六方面的驱动
因素对淮安市生产用水的影响,在逐年和多年时间
尺度上量化了各驱动因素对该市生产用水变化的相 对贡献。本文基于淮安市2008-2017年主要社会经济数 据、用水指标数据,对淮安市用水效率指标变化情况 进行了归纳总结,并采用扩展的KAYA恒等式和LM-
DI因素分解方法,建立了淮安市生产用水驱动因素 分解模型,评价了不同驱动因素对生产用水变化的影
由表4、表5知,水资源禀赋、水资源开发利用
对淮安市生产用水变化的影响量均值分别为-0. 19 亿m3 -0.18亿显,其相对贡献率分别为-2.81%、
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淮安市用水总量和生产用水量整体上呈减少亿n?用水效率 效应A陷表4逐年时间尺度上不同驱动因素对淮安市生产用水变化的贡献实值
时段/年水资源禀赋 效应A叭水资源开发 利用效应人肌人口规模 效应平经济水平 效应A陷产业结构 效应合计AW2008—20092009—20102010—20112011—20122012—20132013—20142014—20152015—20162016—2017均值-13.60& 28-0. 172. 345. 845. 175. 25-2. 02-2. 09-2. 03-2.01-1.99-6. 30-13.21-14. 73-11.475. 80-0. 95-5. 55-1.510.290.270.200. 360. 410. 210. 15-4. 32-1.1615.71-9.71-17. 67-11.20-18. 98-13.475. 390.516.91-0. 07-9. 26-18. 8719. 785. 06-4. 54-3. 840.670.47-1.68-1.42-1.49-0.7711.62-13.62-4.485.241.451.45-5. 93-1. 14-0. 190. 67-0. 340. 15-4. 26-8. 58-4. 59-6. 72-0. 183. 80-1.72水利水电技术 第50卷2019年第7期45轩,等〃基于KAYA恒等式和LMDI分解法的淮安市生产用水驱动因素分析表5逐年时间尺度上不同驱动因素对淮安市生产用水变化的贡献率
时段/年%用水效率 效应A陷水资源禀赋 效应A叫水资源开发 利用效应人既人口规模 效应平经济水平 效应4陷产业结构 效应4%合计AW2008—20092009—20102010—20112011—20122012—20132013—20142014—20152015—20162016—2017均值-84. 8851.70-21.99-47& 45-1.0628.81-0.13-94.44-100-100-100-100-100134. 266.71135. 19445. 6927. 66-48. 38-305. 79-1 269. 831 354. 31-51. 16-131. 1823. 281.05-175-10. 59-14.77-14.46-10.43-7. 90. 01-59.012. 673. 533. 79-0. 52-79. 69170. 2237.15-132. 37-39.0759.4738.4732. 3731.59100-100-100-100-100-28. 1914. 961.543. 35-138. 5514. 96-92.81-127.71-33.26-24. 8410.24-7. 412. 28-16.78-2.81-2. 6156. 49-25. 63表6多年时间尺度上不同驱动因素对淮安市生产用水变化的贡献实值
时段/年亿昇用水效率 效应4呼丹水资源禀赋 效应A眄水资源开发 利用效应人肌人口规模 效应平经济水平 效应A陷产业结构 效应A%合计AW2008—2017-2. 05-2. 081.3333. 84-15.16-75. -59.76表7多年时间尺度上不同驱动因素对淮安市生产用水变化的贡献率
时段/年%用水效率 效应水资源禀赋 效应A叭水资源开发 利用效应山化人口规模 效应平经济水平 效应A陷产业结构 效应A%合计AW2008—2017-3. 43-3.482. 2356. 63-25. 37-126. 57-100态势。全市用水总量由2008年的34. 45亿m3降低至 用水总量及用水效率指标的变化情况,并计算了生产 用水变化的驱动因素贡献值,可为淮安市最严格水资
源管理制度下的产业结构与用水结构的协调发展提供
2017年30. 95亿m3,年均递减率为1.18%。第一产
业用水量的下降是全市用水总量和生产用水量下降的
主要构成部分。(2) 2008—2017年淮安市综合用水效率和生产用
有效的决策依据。但由于资料的缺乏,本文只是从宏
观角度分析淮安市用水变化情况,并未从微观角度细
致研究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万元GDP用水量 等各项用水指标变化的缘由,未来将着手研究影响用 水指标变化的具体因素,补充完善相关研究成果。水效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2017年万元GDP用水
量较2008年的相对减少幅度达66. 5%、年均递减率
达到11.5%;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用水效率指标
均在显著改善,其中农田亩均灌溉用水量下降是淮安 市用水总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参考文献:[1]
李善综,王森,史文杰,等.珠江流域用水总量及用水效率趋 势分析[J].人民珠江,2018, 39(9): 71-75.(3) 经济水平、产业结构调整和用水效率提升是 淮安市2008—2017年生产用水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经济水平因素对生产用水的正向驱动作用明显,其相
对贡献率为56. 63% ;用水效率因素对淮安市生产用
[2] 马东春,刘建翠,王宏伟,等.北京市产业部门用水效率研究
[J].水利水电技术,2017, 48(12): 27-33.[3]
孙才志,谢巍,邹玮.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驱动效应测度及空
水的反向驱动作用明显,其次为产业结构效应,两者 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126. 57%和-25. 37% ;水资
[4]
间驱动类型分析[J]・地理科学,2011, 31(10): 1213-1220.谢巍.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驱动效应测度及空间分异[D]. 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11.源禀赋和开发利用以及人口规模的变化对淮安市生产
用水量的驱动作用不显著。因此,淮安市应在用水效
率控制红线的约束下,加大对农业、工业、服务业等
[5] 白夏,戚晓明,潘争伟,等.区域产业用水需求变化驱动效应 测度及空间分异分析[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行业节水技术改造的投入,并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布
版),2018, 39(4): -96.[6] 淮安市水利局.淮安市水资源公报(2008-2017年)[R].淮 安:淮安市水利局:2018.局,促进生产用水效率的提高。上述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解析了淮安市近10a
46[7] 淮安市统计局.淮安市统计年鉴(2008—2018年)[M].北京:水利水电技术 第50卷2019年第7期轩,等〃基于KAYA恒等式和LMDI分解法的淮安市生产用水驱动因素分析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1998, 23(6): 4-495.[8] KAYA Y. Impact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on GNP growth: Inter[12] 凌立文,张大斌.广东省工业“三废”EKC曲线检验及影响因 素研究——基于Kaya恒等式与LMDI分解法[J].生态经济(中
pretation of proposed scenarios[ R]. Paris: IPCC Energy and Industry Subgroup, 19.文版),2017, 33(6): 161-166.[9] 顾阿伦,何崇恺,吕志强.基于LMDI方法分析中国产业结构 变动对碳排放的影响[J].资源科学,2016, 38(10): 1861-
[13] 张陈俊,董娟娟,林琳,等.区域水资源消耗差异的影响因素
分析——LMDI模型的新应用[J].水利经济,2017, 35(6):
1870.71-75.[10] 孙才志,谢巍.中国产业用水变化驱动效应测度及空间分异
[J].经济地理,2011, 31(4): 666-672.[11 ] ANG B W, ZHANG F Q, CHOI K H. Factorizing changes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through decomposition [ J ] . Enei遇y,[14] 胡庆芳,王银堂.北三河流域洪水资源量的演变特性及驱动因 素评估[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10(1): 30-36.(责任编辑王海锋)水利水电技术 第50卷2019年第7期4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