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游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儿童孤独症行为表现和治疗

儿童孤独症行为表现和治疗

来源:尔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临床研究● 2008年1月第7卷第1期 ’., sc ce 新医学导刊 儿童孤独症行为表现和治疗 吴长利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重庆400037) 中图分类号:1:t-/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08)一1—0026—02 【摘要】儿童孤独症又被人们称为儿童自闭症,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的反 应为特征的精神疾病。最初称为婴儿孤独疽,现今又统称孤独性障碍。它属于普遍性发育障碍,无论在成因、发展方式和治疗手段和 成年人的孤独症都有很大区别,它是一种严重的婴幼儿发育障碍,以社会交往异常;沟通异常;局限、刻板、重复行为三方面的异常为 特征。本文对儿童孤独症的行为表现、病因、发病机理、教育和治疗等方面作浅略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儿童孤独症行为病因 治疗 儿童孤独性障碍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发育障碍性疾病,由美 1.4智力异常70%左右的孤独症儿童智力落后,但这些儿童 国精神病学家Kanner首先报道,1943年Kanner描述了一组儿 可以在某些方面显得有较强能力,20%智力在正常范围,约10% 童,“从生命早期开始,就表现为不能象正常儿童一样,与周围的 智力超常,多数患儿记忆力较好,尤其是在机械记忆方面,例如 人们和环境建立联系”,他们似乎与环境是隔离的,语言异常或 数字、年代等。对音乐特别有兴趣。 者根本就没有语言,不寻求拥抱、待人如同待物、很少目光接触、 1.5感觉异常大多数孤独症儿童存在感觉异常,包括对某些 行为刻板等。他将这种状况称为“孤独性情感交往紊乱”。有关 声音的特别恐惧或喜好,有些表现为对某些视觉图象的恐惧,很 的名称还有儿童精神病、孤独症、广泛性发育障碍和儿童非典型 多患儿不喜欢被人拥抱,痛觉迟钝也常可以见到。 发育,目前统一命名为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Pervasive develop— 2儿童孤独症的病因分析 mental disorder,PDD),本文主要介绍儿童孤独性障碍,也称孤独 美国精神病学家Kanner于1943年首先提出孤独症诊断后, 症。 也同时提出了孤独症的病因是由于父母亲在情感方面的冷漠和 l儿童孤独症的行为表现 教养过分形式化所造成,经过数十年的广泛研究,现在已经证实 1.1社会交流障碍交流障碍是孤独症的核心症状,儿童缺乏 孤独症与父母亲教养方式无关,而所谓一部分孤独症父母表现 与他人的交流或交流技巧,婴儿期不喜欢拥抱,缺乏与亲人的目 的冷漠和教养形式化其实表明父母可能存在轻型的类似障碍。 光对视,总是独自玩耍,不能与小朋友一起玩,不参加小朋友的 尽管目前孤独症的病因仍不明了,有关学者对孤独症的病因开 合作性游戏,通常不怕陌生人,与父母亲之间缺乏安全依恋关 展了极为广泛的研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生物学因素(主要是 系,与父母亲似乎没有特别的情感。有需要时通常拉着父母亲 遗传因素)和胎儿宫内环境因素在孤独症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 的手到某一地方,但是并不能用手指指物,在运用身体语言方面 成为目前病因研究的热点。 也同样落后,较少运用点头或摇头表示同意或拒绝。 2.1遗传因素1991年Folstein和Piven报道孤独症的单卵双 1.2语言交流障碍这是大多数孤独症儿童就诊的主要原因, 生子同病率为82%,双卵双生子同病率为10%。流行病学调查 语言障碍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多数患儿语言发育落后,通常在 也确认孤独症同胞患病率为3%,远高于一般群体,存在家族聚 两岁和三岁时仍然不会说话,或者在正常语言发育后出现语言 集现象。家族中即使没有同样的病人,但也可以发现存在类似 倒退,部分患儿具备语言能力,但是语言缺乏交流性质,表现为 的认知功能缺陷,例如语言发育迟滞、精神发育迟滞、学习障碍、 重复刻板语言,或是自言自语,语言内容单调,有些语言内容奇 精神障碍和显著内向等,这些都表明孤独症的发病存在遗传学 怪难以理解,模仿言语和“鹦鹉语言”很常见。孩子的听力通常 基础。进一步研究发现诸如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结节性硬化、 是正常的。 苯丙酮尿症以及Rett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的症状与孤独症有 1.3重复刻板行为 孤独症儿童一般都会表现出这样或那样 关。然而多数孤独症患儿并没有上述遗传性疾病,因而近年来 的刻板行为或刻板动作,例如转圈、嗅味、玩弄开关、来回奔走、 大量的有关研究集中在寻找其他有关染色体和基因异常,来自 排列玩具和积木、特别依恋某一种东西、爱看电视广告或天气预 母亲的15号染色体长臂、x染色体、7号染色体长臂区域的异常 报、爱听某一首或几首特别的音乐,但对动画片通常不感兴趣。 被认为与孤独症有关,其中15号染色体长臂部位,被认为与阅 往往在某一段时间有某几种刻板行为,并非一成不变。 读障碍有关,而阅读障碍也是孤独症的表现之一,因而受到重 一26—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新医学导刊 一2008年1月第7卷第1期M'., z& cP 用少; ●临床研究● 视。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也发现了一些可能与孤独症相关的 所谓候选基因。需要指出的是,有关孤独症儿童染色体和基因 异常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多数学者认为,孤独症很可能不是 主要副作用有嗜睡和低血压;胍法新是可乐宁的同类药,嗜睡作 3.2.2攻击行为 氟哌啶醇可以用于治疗孤独症儿童的攻击 行为,也可以用于减少刻板行为、多动和自伤,在某些孩子还可 以增加发音和社会交往,尽管氟哌啶醇可能对学习没有帮助,但 可以安静孩子而且没有镇静作用,很遗憾的是该药引起锥体外 个单基因遗传性疾病,多基因遗传可能性较大。 如脑损伤、母孕期风疹感染,生下后患过脑 2.2器质性因素膜炎、脑炎等。近年来,研究发现本症患儿脑室左颞角扩大较多 见,提示颞叶内侧结构的病变,可能是由于脑组织的变态反应所 致。最近的研究证明,患幼年孤独症的儿童,其免疫系统可能将 一系症状很多,合并使用安坦、苯扎托品可以减少这种副作用。长 期使用可引起迟发性运动障碍,适合短期使用;新型抗精神病类 药物维思通和氯氮平使用可能更为安全,副作用少些,可以长期 个基本的脑蛋白误为异体,而被吞噬掉。因此导致脑损伤,可 能是造成此病的特征。此病同时出现情绪、智力和交际的缺陷, 亦是与脑病变有关。 2.3感染和免疫因素一些学者研究了免疫和感染因素在孤 独症病因中发挥的作用,在感染方面,先天性风疹病毒感染、巨 细胞病毒感染被认为可能与孤独症发病有关,双生子研究发现, 孤独症双生子的先天性微小异常发生率要高于非孤独症双生 子,而这些异常与先天性感染有关。由于在孤独症儿童中自身 免疫性疾病发生率较高,T淋巴细胞亚群也与正常人群有差别, 提示孤独症与免疫系统异常有关。但是研究结果不一,在孤独 症病因学中的意义尚不明了。 3儿童孤独症的教育和治疗 3.1结构化教育结构化教育是由美国北卡罗来那大学建立 的一套专门针对孤独症儿童的教育方法,是现时在欧美国家获 得最高评价的孤独症训练课程。该方法主要针对孤独症儿童在 语言、交流、以及感知觉运动等方面所存在的缺陷有针对性地对 孤独症儿童进行教育,核心是增进孤独症儿童对环境、对教育和 训练内容的理解和服从。该课程根据孤独症儿童能力和行为的 特点设计个体化的训练内容;训练内容包含儿童模仿、粗细运 动、知觉能力、认知、手眼协调、语言理解和表达、生活自理、社交 以及情绪情感等各个方面。强调训练场地或家庭家具地特别布 置、玩具及其有关物品的特别摆放;注重训练程序的安排和所谓 的视觉提示;在教学方法上充分运用语言、身体姿势、提示、标 签、图表、文字等各种方法增进儿童对训练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运用行为强化原理和其他行为矫正技术帮助儿童克服异常 行为,增加良好行为。课程可以在有关机构开展,也可在家庭中 开展。 3.2药物治疗 由于有关孤独症的病因学和生化异常改变没 有完全阐明,到目前为止,孤独症没有特效药物,尤其对于核心 的语言和交流障碍缺乏有效药物。但在其他的行为控制方面药 物治疗方面取得了进展。值得提出的是尚无证据表明神经营养 药物对儿童孤独症有效。 3.2.1多动行为哌甲酯()对孤独症注意缺陷多动障 碍效果良好,副作用有可能加重刻板行为、自伤行为、退缩行为 和导致过度激惹的发展;可乐宁也用来治疗多动行为和儿童睡 眠问题,可乐宁有口服与贴剂,贴剂对于拒绝吃药的孩子较好, 使用,但是使用氯氮平要注意白细胞减少。其他治疗攻击行为 的药物还有心得安、卡马西平、丙戊酸钠、丁螺环酮和锂剂。 3.2.3 自伤行为上述治疗攻击行为药物可以治疗自伤行为, 此外合成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曲酮,也被用于治疗儿童自伤和攻 击行为;纳曲酮还有中度改善多动和刻板行为作用。 3.2.4刻板僵直行为5羟色胺重摄取抑制剂百忧解可治疗孤 独症的重复刻板行为,三环抗抑郁药安那芬尼(氯丙米嗪)也可 能有效,芬氟拉明由于较多副作用,包括多动、激动、食欲减退和 失眠,现已经少用。 3.2.5抑郁在少年PDD病人尤其是ASPERGER综合症情绪 障碍例如抑郁多见,三环抗抑郁药丙米嗪、去甲替林和去甲丙米 嗪可能有用,百忧解也可使用,如果有躁狂,可使用锂剂。 3.2.6惊厥一般用卡马西平和丙戊酸钠。苯巴必妥、苯妥英 由于引起多动和激惹而应该避免使用。 3.2.7睡眠障碍褪黑激素、丙米嗪、水合氯醛、可乐宁。 3.2.8其他药物分泌素、大剂量维生素B6合并镁剂、二甲基 甘氨酸以及大剂量维生素C和叶酸等治疗在国外较为盛行,据 称可以全面改善孤独症的语言和交流障碍。疗效尚不确切。 总之,儿童孤独症的行为问题与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 的因素有关。各种生理因素、教养方式、社会环境以及心理创伤 等,都可能给儿童带来干扰和障碍。了解儿童行为异常的表现, 分析病因和发病机理,尽早对儿童教育和治疗,从而消除儿童孤 独症,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陶国泰.《孤独症和其他广泛性发育障碍》.江苏科学技术 出版社.1999年. [2]孙永珍.《我国孤独症研究的现状》.中国特殊教育.2003 年. [3] 杜亚松.《孤独症儿童的辨别和训练》.大众心理学.2000 年. [4] 周耿.王梅.《孤独症儿童的教育训练》.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9年. [5] 光福.《走出儿童行为的怪圈》.海天出版社.2004年. 一2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