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游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陕西传统名居及文化

陕西传统名居及文化

来源:尔游网


学院:管理学院 班级:市场营销11302 姓名:付琛 陕南民居建筑及其文化特征

我国民居建筑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 ,已从住屋形式本身的研究 ,发展到了对聚落的研究 ,试图从更大的范围和角度 ,来把握和研究民居所产生的背景和包含的价值。同时 ,对于研究的方法 ,已不局限于建筑学本身 ,而是综合其他学科 ,如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等进行综合研究。由此可以、看出 ,民居建筑研究的发展 ,已经经历了一个由点到

面 ,由现象到本质 ,由个体到整体的过程。但对于民居研究的区域来说 ,还缺少完整性。人们对于那些地域文化显著、建筑特征明显 ,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地区的研究相对比较多和深入 ,而对于像陕南这样的小流域文化圈的民居建筑的研究 ,还处于相对空白阶段。

1.陕南的地理区位特征

陕南是一个统称的概念 ,在行政区划上 ,包括汉中、安康以及商洛地区 ,因为它位于陕西的南部 ,所以被称为陕南。但从心理认可度来说 ,陕南更多的

是指汉中和安康两地 (图 1)。这里面既有地理区位上的原因 ,同时又与两地之间的渊源有关。首先 ,两地同处于秦岭与巴山之间河谷地带 ,汉江发源于汉中 ,流经安康 ,最后 ,在武汉汇入长江。因此 ,在汉中、安康一带形成“两山夹一川 ”的典型地势结构。其中秦岭、巴山的西部为汉中盆地 ,东部则为安康盆地。这样 ,就造就了两地极为相近的地形地貌特征和同为汉江所润泽的渊源关系。其次 ,两地在地缘上 ,也有很强的相似性 ,南边紧靠同源的。陕南汉中 —安康区位四川与重庆 ,北边与关中八百里秦川也仅有一山之隔。其东部

与荆楚之地 ,又有汉江相连 ,再加上两地之间在历史上行政区划有过统一 ,因此 ,汉中与安康同处三大文化圈的环抱之中 ,其文化上的认同乃至心理的认同就不言而喻了。事实上 ,正是陕南地处于这样特殊的地理区位 ,使它在历史演进过程中 ,不断地受到各种文化的冲击和辐射 ,其中 ,汉中盆地受到蜀文化、秦文化影响较大 ,安康地区相对受到楚文化的影响较大 ,再加上历史上几次大的移民 ,使得这一地区的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 ,这一点也同样反映在民居的具体形态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文化的取向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民居的基本形态 ,陕南民居的形成也不例外。但具体到特定的环境之中 ,人们又能表现出某种现实的创造性 ,在陕南民居的具体营建过程中 ,这种创造性正是基于人们对环境和生活的现实考虑。依据地形、运用当地的材料 ,采取不同的组合方式和建筑语汇 ,形成一定的聚落和空间形态 ,来表达环境的不同特征和生活的状态。因此 ,在这片土地上 ,在历史的选择与积累的过程中 ,人们创造出了多样的民居形态。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融合与协调中 ,人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形成了对聚居形式的认知和理解。因此 ,也构建出了这一地区特有的民居

2.建筑文化。

2.1陕南民居建筑研究现状

目前 ,所能看到的有关陕南民居的文献唯有张碧田、刘振亚 1993年编著的《陕西民居 》一书 ,其中对陕南民居有过粗略的概述 ,并对一些相对典型的住屋形式进行了描绘 ,却没有进行系统的专门叙述 ,只是穿插在陕西民居里面做一些必要的介绍。其研究的方法和内容还停留在个案研究的阶段 ,对陕南民居缺乏整体性的、系统性的把握 ,其深入的程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同时 ,对于陕南文化的研究也在进行当中 ,但这也只是停留在各个专业领域 ,与建筑领域的研究缺乏融合。在地域文化广受重视的今天 ,曾经孕育过古代文明的汉水流域 ,其文化也应受到重视。陕南民居正是深受这种文化的影响 ,以自己特有的方式 ,诠释这里的生活和历史 ,是文化的存在 ,应该被重视和研究。陕南民居的形态特征在此之前 ,

谈到陕南民居会感到茫然 ,因为无法对陕南民居形成一个清晰和明确的认识。通常在审视民居的过程中 ,人们往往会受到旧有模式或是经典民居形式的影响 ,从而造成视角的偏差。比如说北京的四合院、徽派民居等 ,这种形式的民居建筑在中国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可以说是中国南北文化凝聚的精品 ,同时也以其鲜明的特点 ,成为某一特定地域环境中广泛存在的居住形态。显然 ,用这种模式去考量陕南民居建筑 ,其结果肯定是无以应对。从产生的背景来说 ,并不具有同构性 ,也就不可能有相同的结果。如果放下这种固有模式的影响 ,从现象出发 ,重新审视陕南民居建筑 ,会发现正是这种朴素、内敛、极具生活味道 ,且不失大方的内在性格特

点以及多样化的外在表现 ,构成了陕南民居建筑非典型性的地域特色。也只有这种特点 ,才能与这片土地上经过碰撞、沉淀下来的地域文化具有如此的一致性。或许 ,这才真正是陕南民居建筑的魅力所在。总的来说 ,汉中与安康同属于汉江中上游 ,在民居建筑的形态上表现出一定的同构性 ,无论是单体建筑的形态 ,还是聚落形态上 ,都渗透一种浓郁的生活味道。它既没有北方四合院民居所显露的那种气势和深沉 ,也没有南方徽派民居建筑那种柔情与隽永 ,它是以一种平民化的语言方式 ,向人们诠释的一种生活的态度。这种特点反应在建筑的各个部分 ,包括材料、结构、空间、对地形的照应以及聚落中的一幕幕场景。从这一点上也可以推断出 ,陕南民居建筑的性格特点与巴蜀文化有着几近相同的历史渊源。同时 ,由于局部地缘位置的不同 ,使陕南民居建筑在地区分布上 ,呈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正如前

面所说 ,由于文化的影响以及小区域环境的不同 ,陕南民居建筑形态由东至西呈现出了一定的变化和差异。

2.2安康民居的形态特征

在安康一线 ,由于和荆楚一带比邻 ,民居建筑的形态特征主要受到楚文化影响较重 ,因此在建筑形态上 ,与荆楚一带的民居建筑较为相似。就民居建筑本身的存在而言 ,有合院建筑 ,也有前店后宅的居住建筑 (注 :这种居住形式在陕南商业街道两侧较为普遍 )以及大量农舍。在这三者之间 ,要以合院建筑最具代表性 ,一类可分为式院落 ;一类为城

镇中普通的民居院落。对于第一种类型建筑 ,主要以四合院为主 ,以一进和两进最为普遍 ,三进的较少。其位置往往位于山间高敞之地 ,背山面水 ,风水极佳 ,如小河镇的花屋 (图 2) ,卡子镇的张家大院等。若在城镇中 ,一般位于坡地顶部 ,地方相对比较宽敞 ,但建筑

体量较小 ,如蜀河镇和桥儿沟几处民宅 (图 4)。这一类合院建筑由于用地较少 ,院落形态严整 ,小河镇花屋,卡子镇,张家大院,白河桥儿沟民居 持了合院建筑固有的形态。第二类城镇中普通的民居院落 ,如果地处山地 ,用地受限 ,院落空间的组织往往因地而易 ,不一定完全严整 ,常有变化。其原因在于安康沿江两岸皆为山地 ,因水运而兴的城镇 ,一

般通常在靠近河道的山脚下 ,相对较平坦的地方建设商业街道 ,而住宅则位于街道之后 ,依山而建 ,中有街道穿插连接。因此 ,用地紧张 ,建筑并没有拘泥于固有的形式 ,而是依照地形条件作了适当的变通。该类建筑一般常用片石 (当地的一种页岩 )在各个高差之间垒筑平地 ,其上建房 ,建筑在有限的空间内鳞次栉比 ,上下错落 ,建筑形态多变 ,其中多以三合

院的形式来组织空间。因此 ,街道也是沿山而上 ,狭窄而曲折 ,空间变化丰富 ,同时也不难看出 ,内在结构的严整性和规律性 (图 5, 6, 7)。若位于平坝街巷中 ,院落空间就显得比较狭长了 ,这和汉中街巷中院落空间比较一致 ,其商业因素影响要大于地形了。合院建筑一般为砖木结构 ,围护墙体多采用空心斗砌式 ,而靠近踢脚的位置 ,一般用片石砌筑。青

瓦、白墙、硬山屋顶、马头墙产生很强的视觉效果。建筑多为混合结构 ,即山墙面用穿斗式结构 ,内部则为抬梁式结构。室内的采光多利用天井 ,并配以亮瓦来弥补光线不足。台阶、院子地面大都以青石板铺地。但由于地形 ,除山间高敞之地的院落空间开阔外 ,城镇山地中的院落空间相对比较宽短 ,而且院落空间随地形也有高差上的变化。由此可以看出 ,这里的民居建筑虽源于荆楚 ,但在安康很好地与地形、当地的材料结合起来了 ,呈现出一定的变化。民居建筑室内少有彩绘 ,多以素面表现 ,但木雕很精致 ,这在小河镇的花屋体现地很彻底。外墙很少施彩 ,仅在檐口位置以及马头墙处施以灰白图案 ,画面飘逸洒脱 ,略显楚风遗韵事实上 ,在安康地界上 ,以这种民居形态为主 ,但也有其他型制 ,例如在紫阳以南 ,随着当地口音变化 ,类似吊脚楼形式的民居形态时有出现 ,并逐渐过渡到以木构件为主 ,如高桥镇。至于农舍 ,则主要以穿斗式的木构架和夯土墙为主 ,建筑显得笨重而原始。但以汉阴农舍较为特殊 ,建筑形态轻盈 ,一般为半围合状 ,纤细的挑檐 ,淡粉色的墙面 ,再配以屋脊装饰 ,整个建筑在简洁与朴素中又不失雅致 ,很有味道。另外 ,有一点值得特别强调 ,那就是 ,安康一线的民居建筑有很多把片石用到了屋顶上 ,这种做法不仅加重了民居的地域特色 ,而且 ,具有很强的质感。在紫阳老街形成大面积的石板屋顶 ,站在高处 ,沿江错落的石板房一览无余 ,伴着江水 ,形态颇为壮

2.3汉中民居形态特征

随着汉江溯流而上 ,民居建筑也发生着变化 ,楚文化影响在减弱 ,相应蜀文化的影响在加重。很明显 ,在安康石泉至西乡一带是一个过渡期 ,从建筑形态上看 ,既有楚风遗韵又有巴蜀印记。特别是在西乡茶镇的老街上 ,发现了既有马头墙这种强烈的建筑语汇 ,也有外露穿斗式木构架中间配以木骨泥墙的处理手法。这在某种程度上 ,也应证了文化的交

互影响和逐渐过渡的印记。总的来说 ,汉中民居有四合院 ,也有三合院建筑 ,但以四合院为主。同时 ,也存在一正两厢形、曲尺形以及一字形 ,但这些主要应用于农舍建筑中。对

于合院住宅 ,若按其功能来划分 ,也可分为式的合院住宅和前店后宅的住宅形式 ,式的合院住宅多为富人或是官宦大户 ,城镇中和乡间都有这一类建筑形式 ,在笔者走访的过程中 ,为官的要数西乡县李大人的宅子最大 ,但缺点是 ,这类建筑受官式建筑的影响较重 ,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地域特色。相反倒是一些存在于乡间的或是城镇中一般的合院住宅 ,表达得似乎更为纯粹。如汉中宁强青木川镇的

一般来说 ,前店后宅的四合院建筑 ,由于用地的影响 ,比较狭长 ,有时往往连接了两个东西向的街区。如汉中东关正街的民居建筑 ,达到了三四进 ,形成好几个天井院落 ,沿天井两侧一般有 2~3层高 , 2楼以上挑出阳台 ,天井狭长而高深。并在院落之间形成过厅 , 2楼也透空 ,形成良好的通风效果 ,并在一定程度上 ,提供了一定的共享空间。而式的院落 ,空间要大一些 ,特别是位于乡间平坝上的 ,由于不大受周围环境和地形条件的影响 ,院落空间更为开阔 ,在当地常常被称为院坝。这类民居建筑一般为两进 ,也有以中为主 3个院落平行展开的 ,空间院落没有了深宅大院的幽深 ,却多了一份坦荡和舒畅。如果单从平面来说 ,由于本地区地形较之安康要平坦的多 ,因此 ,汉中民居建筑 ,特别是乡间式合院建筑以及一些城镇民居建筑 ,平面布局大都要比安康同类民居建筑看上去更为舒缓和开阔。汉中民居结构是以穿斗式木构架为主 ,柱子直接承檩 ,中间以穿枋联系 ,保持立柱的稳定性 (。室内一般为抬梁式 。山面直接暴露穿斗。木构架 ,并在立柱之间实施以竹编的泥墙 ,一般 2层

以下 ,以夯土砌筑 ,整个建筑是上部轻盈而下部略显笨重。可以说 ,是在气候原因的影响下 ,融会了关中和巴蜀的建筑风格。屋顶一般为悬山 ,挑檐深远 ,因而形态较为舒展。远远望去 ,木骨、白粉墙、青瓦构成的色调清新、纯净。同时 ,各种材质 ,如木材、泥墙、石头也形成强烈的对比 ,具有一定的质感。室内色调一致 ,除非是官式建筑 ,一般很少施彩 ,多以黑色为主。四周回廊、门窗、楼梯均为木作 ,扶梯而上 ,踩着吱吱的楼板 ,感觉非常亲切和自然

由此可见 ,陕南民居建筑在地域分布上 ,虽有共同之处 ,但彼此之间差异也是明显的。民居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 ,它以其物质形态深刻地诠释这一地区所特有的社会形态、经济状况以及区位特征。应该说 ,正是由于特殊的区位特征 ,构建了该地区民居建筑多元化的基础 ,而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 ,该地区对外交流的选择性则决定民居建筑的具体形态。汉中和安康同为汉江所润泽 ,但两者之间在地理位置上的差异性 ,造成了在对外的经济活动中的重点不同。安康由于水运发达 ,与荆楚一带的商业往来较为频繁 ;而汉中一带无论是在历史的行政区划上 ,还是在自然条件上 ,都与蜀地有着很深的渊源 ,因此 ,其民居形态更接近于川蜀一带。

3.结 论

综上可以看出 ,陕南地处汉水上游 ,属于小的文化圈 ,与中心文化圈 ,即巴蜀文化、荆楚文化以及秦文化之间的交流是不对等的 ,中心文化圈多以辐射的方式影响着陕南的社会、经济、生活等方方面面。这与陕南地处于三大文化圈包围之中 ,经济不发达 ,区域纵深较小 ,资源承载力有限有很大的关系 ,造成了该区域文化的自我认同不强 ,多以现实的需要去选择和寻求与强势文化的内部认同。同时 ,作为一个相对的区域 ,陕南也在大的环境背景下 ,结合自身的因素 ,建构自己的地域文化 ,这一点从民居建筑更多地变通处理手法上可以看出。如汉中一带民居建筑以夯土墙和穿斗木构架的结合 ,正好说明了这一区域在气候的过渡地位 ;安康一带的民居建筑把院落的组织形式与当地的山地条件很好地结合起来 ,不拘泥于固有的形式 ,依照地形条件随山就势 ,因地制宜 ,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特点。然而 ,就民居建筑的形成来说 ,它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影响陕南民居建筑的因素是多元的 ,除了前文所提到的地理环境、文化的交流等因素以外 ,移民、资源的承载力、社会状况 ,都对陕南民居的形成过程产生过影响。因此 ,笔者认为 ,应该在更大、更完整的背景下 ,去把握陕南民居的特点及产生和演进的过程 ,既包括地理和自然环境方面 ,同时也包括文化和社会层面。而且 ,对于民居的研究也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揭示层面 ,更应该通过对它们的

研究和了解、梳理和重构 ,为该地区地域文化的延续和诠释提供合理的方法和准确的元素。

参 考 文 献 :

[1 ]梁中效. 试论汉水流域的历史文化特征 [J ]. 汉中师范学院学报

[2 ]闫 杰. 多元文化视野下的陕南民居 [D ]. 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