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尔游网
青年与社会2014年11月中 第32期总第578期 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 杨独平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重庆401524) 【摘要】民院校必须培养应用型人才,这是其成长经历和客观环境使然。在教育大众化和生源竞争日益激烈 的情况下,民院校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更好地发展,需要克服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与误 区,着力加强教育教学改革。 【关键词】民院校;应用型人才;问题;对策 民办高等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深化高等教育办学改革、促进高等教育大步发展,起 到了积极的作用。2012年3月,国家教育部发布了《全面提 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大应用型、复 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高等教育大 众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这就要求民院校不 仅仅能培养有文化、有知识的高级专业人才,还要为工农业 生产发展培养多元化的基层工作人员和应用型科技人才。 一、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对民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途径尚 处于探索之中,存在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 (一)人才培养模式模糊。民院校大都是新建的 本科院校,或者由原来的专科学校和高职学校升本而成,人 才培养模式也就处于一个模糊的阶段。有的民院校只 是对升本之前的办学定位进行了微弱的变化;有的由学 院转设的本科院校又照抄照搬母体学校,或者在高职教育和 本科教育之间“游弋”、“徘徊”。在当前模糊的办学定位下, 民高校需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行实际考证,需 要协调好知识、能力、素质三者间的关系,注重的学生特点 和自身特色。 (二)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发展要求。目前,民 高校的师资队伍参差不齐,在师资结构上很难满足应用型人 才培养的教学要求。大部分有资历的老教授都来自于公办院 校退休的教师,一部分是刚毕业的年轻教师,还有少部分是 外聘的兼职教师,而中间力量比较薄弱,这样的一支“两头 重、中间小”的教师队伍亟需加强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应用 型人才需要有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三)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很多高校的课程体系的设 置只靠一些专业老师牵头来制定,并没有经过实际的调查研 究,因此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虽然开设了很多课程,但是 课程之间缺乏联系,不能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同时课程体 系设置中受“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的影响,对实践的重 视不够。如何整合课程内容,建立课程彼此的内在联系,是 构建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 (四)实验实训体系的建设与管理不配套。实践性是应 用型本科人才的显著特征,因此,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实验、 实训体系和管理运行机制是实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 保障。目前,就大多数民院校而言,实验室的建设除 了在组建前的实验室上扩充外,新建实验室基本上也是照搬 原有的模式,管理运行方面未能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特别是实训基地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场所的 建设要求更是相去甚远。 二、民院校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路举措 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 人才培养定位、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制度保障等方方面面 的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着力研究。 ・184・2014.VOL.578.N0.32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学校的定位就好像是航 海标一样,要有明确的方向性,否则这艘船必定很难到达预 定的目的地。学校也是一样的,如果没有明确的定位,难以 走向成功。学校的办学定位必然会影响到专业设置、课程体 系、教育改革等。所以,民院校要根据自己学校的实 际情况和发展,准确定位,不盲从、不跟风,需要思考、研 究和公院校的差异点、共性点、特色点、着力点,注 意“职业性”、“高等性”和“社会性”。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是从质的层面上, 民院校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除 不断加强教师理论教学的同时,还需要不断提高教师本身的 动手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二是从量的层面上来看,要不断 加强引进与培养力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中,学生对实 践课程的需求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充足的“双师型”师资力 量对于保证开出丰富的课程资源是非常重要的。 (三)优化课程设置。在制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时, 应从市场调研出发,详细了解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和 能力素质要求,注重实地考察,以此为基础来制定和优化应 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优化的培养目标,加强课程体系建 设,本着加强基础课、注重实践课、扩大选修课的要求,进 一步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围绕满足本科人才基本素养教育、 专业教育和学生个人拓展提高,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强调 教学内容的整合,体现知识整体性学习及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的培养理念。 (四)规范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是 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虽然多数的民院校条件 不如公办院校,但按相关要求必须配套建设的实验室实训室 等,大多还是齐备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除要达到人 才培养目标所要求的硬件条件外,管理制度建设、监控考核 方式、实训大纲制定、职场环境建设等软件建设也需要保证。 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中,让企业得到应有的利益,同时让合 作企业优先录用优秀学生,使学校和企业形成一种稳定的互 惠互利机制。 参考文献 [1】王长鹏.浅析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与规 格【1]中国校外教育,2013(10). f21张淑秘.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与实施策略卟电子制作,2013(09) [3】雍浩,李正.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科技信息,2013(03). f41高文翔.论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 齐齐哈尔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7). 作者简介:杨独平(1988一),男,汉族,重庆巫溪 人,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综合秘书,研究方向: 高校教务管理,大学英语教学法。